第十回 杏坛听经(一)第1/2段
小寿星的眼睛一亮,立刻将手中的《孙子兵法》一书,放在身旁的书山上;迈开两条小腿,顺着书山上的崎岖小路,快速向上攀登;大约用了三柱香的时间,向上攀登了五百丈高,崎岖的山路没有了;路尽头有一本金色封皮的书,迸发出金色的光华。
小寿星一脸惊喜神色,快步走上前去,弯腰伸手拾起金色封皮的书,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金底红字封面的《论语》书。
“啊,《论语》这本书我早已看过,是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以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圣人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圣人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等。这本书我能倒背如流,就不看了。”小寿星双手拿着闪烁金色光华的《论语》书,口中自言自语。
突然,《论语》书上迸发出一片金色光华,发出一股巨大的吸力。
“哎哟!”小寿星惊叫一声,被首进《论语》书里。
小寿星眼前一黑,片刻时间之后,眼前一亮,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枝繁叶茂的杏林里。他惊讶地瞪大眼睛,举目四望,发现众多大小不一的杏树,根扎大地,树干笔直,直冲云天,如同一把把的巨大绿伞,遮天蔽地。
“啊,好大的一片杏林,这是什么地方?”小寿星惊讶道,一脸疑惑神色。
突然,前面杏林深处传来一个男子的洪亮说话声:“同学们,我之所以在杏林里垒石筑土立坛讲学,是因为银杏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银杏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论语、学而篇》中,我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啊,是谁在前面的杏林里说话?”小寿星心中暗自惊讶,立刻迈开两条小腿,快步向着前面的杏林里跑去。
大约向前走了百丈距离,他停住脚步,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奇地向着前面看去。
只见前面的杏林里,有一块六亩地大的空间,空间的北侧有一排茅屋,茅屋前有一棵干枝如虹、树冠遮天蔽日大杏树,大杏树的枝头上挂着累累的青黄不一、大小不一的杏,杏树下有一个三丈长、两丈宽、三尺高的土筑石垒的台子,台子一侧竖着一块白底绿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杏坛”。杏坛上有一个双目炯炯有神、相貌奇异、身高九尺的魁梧老者,双手拿着一本《论语》,正在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课;杏坛前聚集着约有三千人的一大片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读书不深入思考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