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的三点想法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倘若从炎帝那句话开始都是编的,这个动机就说不通了,儒家干嘛不找个更有热度的去蹭?

  除非,山海经还写了这个鸟的行为,那个衔木填海的行为,让他们觉得可以加工一下,于是就有了后世精卫填海的神话。

  既如此,说明精卫衔木填海这个特征,早有记载。

  也就是说,整个这段话,都可能是原初作者写的。

  仔细一看,很有可能!

  因为后半段,并没有发感想,并没有直接说女娃的心理,没说她是为了复仇。

  这就不是个复仇故事,文里只写了:故为精卫。很快你们就会发现,这四个字真是妙哉。

  那么以此为前提,我们就可以提出第二种解读。

  老规矩,‘有鸟焉’,它就一定是鸟,至少是个会飞的。而不是人,是人就说是人或是神了,原初作者这一点拎得很清。

  那么我们就可以来找一下这种鸟,很好,这种鸟超好找,很平庸,基本就是迁徙的海鸟啊之类的,从形象特征来看,它可能就是大雁。

  ‘游于东海’是迁徙,每年大雁要跨越渤海飞到西伯利亚,之后又返回南方。

  而大雁偶尔也会衔木填海,一方面这是几只领头的大雁为了扰流,其次也是为了在迁徙时能站在漂浮的树枝上休息……因为领头飞的大雁是最累的……

  现在这在渤海还能看到。

  众所周知,动物无论是筑巢还是什么功能,都是逼出来的,如果可以不这么做,那么它便不会进化出这种习性。

  虽说跨过了渤海,但鸟类是可以到沿海的陆地上休息的,为什么要在海上休息。

  从大雁来看,是因为大雁在沿海世世代代的‘服务站’、‘休息区’被人类占了……

  不是砍伐为农田就是沦为城市,大量的人类聚集在那里,大雁不敢成群结队地在那里休息。

  回到山海经。

  我为什么说游于东海就是迁徙,因为后半句也是写迁徙。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无视了‘不返’!

  认为说女娃淹死就行了,淹死没回来,这不废话吗?

  不,怎么会是废话呢?‘不返’两个字既然写了,这就很重要……

  在我看来,原初作者是在认真地写迁徙。

  动物迁徙乃是一去一返的周期性迁移,只提去,不提返,这不叫迁徙,这叫转移。

  所以作者才强调了‘不返’,言下之意就是‘应该返’。

  那么为何没返呢?他写了,‘溺而不返’,也就是因为淹死了,所以没返回。

  总而言之,这种鸟,本来游于东海最终都会返回,但是因为它们中途落下来休息时,被人类驱逐了。

  这导致首领级的大雁被淹死。

  故为精卫!不是说死后变身非人类,而是说成了我现在所看到的精卫这种鸟。

  它们进化了,它们为了适应人类的存在,领头的大雁故而衔着树枝,填在海上,作为落脚点。

  可能有同学要说:山海经里没写人类驱逐大雁啊,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何不写呢?

  其实写了,只是很含蓄,可能还有部分被删除。

  根据我的说法,人们开垦林地,种庄稼,大量地推广农耕,破坏了鸟类迁徙原本用来中途休息的地方。

  众所周知,农田种着庄稼,怎么可能让鸟类靠近呢?所以大雁落下来,人们就会去驱逐。

  而推广农耕,大力发展种田的人是谁呢?

  炎帝!

  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烧林化田,垦荒种植粮食作物。

  人类农耕文明因此大量扩张,都扩张到沿海地区了,改变了鸟类的习性,故为精卫。

  精卫二字何意?以甲骨文和金文、篆体的象形而论,‘精’是米粒。

 &雁是最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