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不谈国事第1/2段
约摸二更天的时候,京城的街道上已经基本没有什么行人。
五城兵马司的士卒在各自的辖区,提着灯笼沿着主要的街口巡逻。
大户人家门口挂着一排大红灯笼,小户人家早早的就熄了灯入睡了。
白日里嘈杂鼎沸的京城陷入了沉寂,只能偶尔听到更夫敲锣打梆的声音,或者时不时的传来一阵狗吠。
不过内城东南的一处楼院,却依旧是灯火通明。
这栋宅院占地极大,几个楼阁亭榭连绵相接,飞檐画角,彩灯张结,人声鼎沸,迎来送往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
正所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此地正是京城里有名的销金窟,教坊司是也。
教坊司是朝廷官妓,档次比起一般私营的青楼自然高出不少,里面的姑娘有大户人家抄家后的女眷,也有自小培养入妓的。
官妓都不是单有姿色而已,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需要,打小就开始培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当然,这样的地方,一般不是达官显贵是无法来这里消遣的。
其中一间楼阁里,华灯高照,有乐伶奏着淡雅宜人的古琴,檀香轻扬,琴声袅袅。
堂下坐的多是儒衫打扮的文人,或手中端着酒盏,或轻摇纸扇,闭目聆听着清心的琴声。
士人多好风雅,只是这幅风雅之态是不是装出来的,就无从知晓了。
琴声渐息,乐伶次序退去。
客人们又开始推杯换盏,劝酒让菜,猜枚划拳。只是他们的动作都很斯文,没有寻常酒肆里的三教九流那般大声喧哗。
酒到正酣,一阵富有节律的鼓乐和丝竹声飘然而起。
一位罗衣叠雪,宝髻堆云的姑娘,从屏风后头款步走了出来。
身着朱红色的银纹绣百蝶度花的大衫,两只袖子做得的宽大些。腰身紧收,下面是一袭同是朱红色的绣白玉兰的百褶裙。
桃心髻上装点着几星乳白珍珠璎珞,簪了两只金花钗,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
眸含春水,清波流盼。香娇玉嫩,笑靥如花。指如削葱,口若含丹。
一颦一笑之间,实在是动人心魂。
客人们纷纷停杯在手,望向了台上。
鼓乐与丝竹声渐息,乐伶用象牙拍板轻轻地点着板眼。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往好处牵。”
歌喉宛转,声如枝上流莺;舞态蹁跹,影似花间凤转。
腔依古调,音出天然,时而轻快,时而低沉,袅袅不断,在这彩绘精致的梁栋之间缠绕盘旋。
客人们或是闭着眼,颇为享受地摇着头,脚尖儿在地上跟着节拍轻轻点着。
或是注目静听,眼神一刻都不离那姑娘曼妙轻盈的身姿,几乎连呼吸也停顿下来。
歌喉一停,他们频频点头称赏,连连称颂叫好。
有一位年约二十五六的年轻儒生坐在台下,穿着现下时兴的绿萝道袍,头戴四方巾。生得端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
但他的眼睛没有看向台上的美人,却一直笑眯眯地看着左邻的文士。
等到歌声飘散,才端起酒杯笑着问道:“挹斋公,这京城里教坊司的姑娘,比起秦淮河的姑娘如何?”
那贵客年约三四十许,下颌蓄着一小撮胡须,面皮白净,只听他朗声笑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啊。本官在金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