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无奈科举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武守礼被刺激到了,发疯似的要在神武帝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可他的价值在哪里呢?以前在礼部也不过是仗着资历混到郎中,调到监察院更是有名无实,被忽悠了那么久,凭什么代替姜孔羽。

  终于,武守礼看到了机会,春闱!

  春闱就是会试,朝廷取士的重要考试之一。北朝入主中原后,除了开始几年外,之后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集天下英才为己用,为朝廷新老更替提供新鲜血液。

  不过,北朝虽大,但也用不了那么多读书人,所以科举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逐层筛选。童试之后为童生,这个没什么难度,稍微认真点都能过。接着就是院试,过了就是秀才,卫宝风他外公就是止步于这一级。有了秀才身份就可以参加乡试,过了便是举人,已经可以步入仕途了。再然后就是会试,天下举人齐聚京城,争两三百个名额,过就成为贡士,光宗耀祖。再然后还有殿试,选进士,前三名就是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目标,状元、榜眼、探花,真正的一步登天。

  科举选出来的人,不一定都是人才,可也能保证朝廷有人可用,不被世家大族垄断。虽然这种良性发展的科举制度从前朝就开始了,但因为北朝三郡和中原隔绝百年,自己文教程度不及中原地区,中原读书人又不愿背井离乡前往北朝考试,何况南朝也不会允许。所以北朝三郡时期,科举并不是主要的入仕途径,还有察举制,由名士大儒、或是文官武将举荐,再由监察院考察,最后由朝廷考核。

  茗山书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势,就是因为三郡时期,茗山书院是北朝官员的重要来源,就算考不中,也可以被举荐。朝堂一半大佬都和茗山书院有关系,想不强都不行,不过随着科举制复兴,这种现象将会逐渐改变。

  三郡地方小,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没问题,但北朝入主中原后察举制就很鸡肋了,所以逐渐被取缔。二十多年变迁,科举已经成为北朝取士的正途,而察举制只有监察院和大造院这两个地方还在延用。一个搞情报,一个搞技术,科举上来的读书人一时难以入手。惊寒之所以能由吏而官,就是因为监察院的特殊考察制度。不过想要调到其它部门,恐怕也会被排挤。

  北朝复兴科举制度后,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那就是三郡地区。三郡文教不昌,考生考试自然考不过中原地区的士子,可三郡是北朝的发家之地,从三郡出来的老人们还在高位上,怎么能允许后辈子弟被排除在仕途之外。

  所以,有些人就动起了歪脑筋,在考试中做手脚,让三郡士子别那么凄凉。这也满足了神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看看我治理下的三郡学子,不必你们这些中原人差吧!

  武守礼原本是礼部郎中,自然知道其中猫腻,可他也三郡出来的人,以前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这次权力的诱惑让他抛下这份故土之情,密报神武帝,证明自己的忠诚和重要性。

  被糊弄了他这么久,神武帝勃然大怒,狠狠斥责了监察不力的姜孔羽,并下令武守礼彻查这次春闱,同时心中未尝没有借机清理这些居功自傲的老臣们的心思。

  姜孔羽被骂后就回家装病了,他很清楚武守礼的目的,可这不单单是一次科举的事,牵一发动全身。弄好了未必有功,弄不好粉身碎骨,得不偿失。不过,干等着也不是姜孔羽的风格,所以特意让惊寒冒充苏北士子高云鹤参加这次春闱。一是看看武守礼要怎么做,伺机而动。二是姜孔羽也要下一盘大棋,和武守礼,或者说神武帝扳扳手腕,他可不是随意让人拿捏的软柿子。

  当然,这也就是姜孔羽心里想想,自然不会告诉惊寒,甚至不会有任何表露。

  惊寒就这样堂而皇之的成为了今年春闱的士子,具体身份细节会有姜孔羽负责,他只需要出现在考场就行。

  至于高云鹤,也不是姜孔羽随便选的,到时候能起什么效果,还要看怎么利用!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