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百姓监督亦乃我大明祖制第1/3段
最新网址:www.xs.l</p>暮色四合,夕阳将殿内分割为光明与晦暗的两界。
皇帝的脸就恰好埋在这阴阳两界的交界处,看上去一片昏黄一片惨淡。
张诚知道皇帝是被马政的败坏程度气着了。
其实马政究竟坏到怎样一种程度倒不要紧,要紧的是皇帝已然知道马政是这样的坏,坏得皇帝不得不下令采取一些制裁手段。
这时候张诚心里还没有把朱翊钧的话当成一件大事去理解,他将皇帝生气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少了马就练不成禁军了”,
“皇爷莫要动气,近两年水旱灾患不断,朝廷屡次蠲赈,六部入不敷出,都去找太仆寺拆借,太仆寺夹在中间也是左右为难。”
张诚将手中的奏疏轻轻地搁在御案上,小心地向朱翊钧出着主意,
“皇爷要好马,底下人哪里会有不应的?大不了奴婢再让张鲸去一趟山西,晋商里头会养蒙古马的可不少。”
“至于京畿的马贩,那更是容易,只要皇爷一声令下,厂卫自能为皇爷解忧……”
朱翊钧打断道,
“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
朱翊钧对于此处的“标”和“本”分辨得是很清楚的。
这些倚靠着太仆寺和“势要之家”大发百姓横财的京畿马贩在现代有一个更立体化的别称,即“临时工”,一个官僚衙门的“编外人员”。
从刚才与徐泰时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一个衙门接纳“临时工”是很合算的。
官员的俸禄由朝廷决定,干多干少都一样,在收入固定的条件下,追求福利最大化的方式,就是减少工作量,也就是增加帮手。
徐泰时能那么坦然地向皇帝道尽马政利弊,就是因为他作为正式官员,在这种体制内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朱翊钧现在可用的几个最为简单快速的处理方法,恰恰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一个法子便是像张诚说的这样捕杀京畿马贩,引进晋商胡马。
但是这定然不能长久。
太仆寺有的种种猫腻,司礼监和东厂未必就没有。
即使司礼监和东厂从生理上提高了“成为宦官”的准入门槛,但是“临时工”这一群体本身就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准入门槛的存在。
到头来,最有可能的一个结果,就是那些盘剥百姓的马贩的后台倚仗从太仆寺变成了司礼监。
原来马贩要交给太仆寺的好处费,变成了司礼监和东厂一项灰色收入。
或者更糟,司礼监和东厂多了一项收入,太仆寺的好处也没少。
反正晋商比解俵的百姓有钱,一样是待宰的牛羊,养马晋商这批牛羊比解俵百姓还要肥上一层,足够供两个衙门的官僚吃饱喝足了。
到时买马的钱花下去了,马却还是没买来,太仆寺和司礼监互相推卸责任,他朱翊钧难道要拿养马晋商开刀吗?
因此朱翊钧不得不对张诚存着点儿疑心。
即使要改买晋商胡马,这买马的钱也大抵都是百姓缴纳上来的折色俵银。
万一太监们和太仆寺相互勾结,哄着自己下令取消了解俵,全部改征折色,那不就等于又加重了百姓的一项负担、多赋予了官僚一样敛财名目?
而且即使今日成功地将京畿马贩全部捕杀殆尽,不代表这一“马政临时工”群体改日就不会卷土重来了。
依照朱翊钧在现代的经验推断,这些京畿马贩为了获得能征敛百姓的机会,一开始也定是向太仆寺的在编官员付出过一笔“保护费”的。
太仆寺官员为了不执行或少执行对自己不利的法令,为了收取手中权力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同时又不愿受到上边的怪罪,便发展出了这样一套伪装术,一套以虚文应付法令的策略。
他们将征敛的特权外包给临时工,收取一笔对民脂民膏搜刮权的“发包费”,完成了一次性预收,或者叫事先提成之后,便将皇帝追责的责任也同时转移到了这些临时工身上。
当然,朱翊钧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调换官员。
但是这个方法的副作用也十分emsp;万一太监们和太仆寺相互勾结,哄着自己下令取消了解俵,全部改征折色,那不就等于又加重了百姓的一项负担、多赋予了官僚一样敛财名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