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 二十九章 迁民事宜 (免)第1/2段
<p>朱标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之后,放下齐民要术,现在思考那么多也没用,毕竟大明连最起码的人口以及基础建设都还没有恢复。</p><p>科举的事情不能急于一时,而且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索性朱标就把心力先集中在迁民之事上,迁民也不可能是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迁移,否则那不还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么。</p><p>一个村子每一百户抽走七十户,优先那些穷困的,其实除了故土难离之外,那些在当地穷困的不行的百姓,迁民其实也不错,朝廷的补助和政策也是很好的。</p><p>朱标摆出了一副地图,这次移民是要往安徽凤阳,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迁移,大概预计要迁移二十多万人,当然这只是第一批,往后预计要迁移数百万人。</p><p>自元末黄河泛滥,连续二十年不打口子,元廷内忧外患之下就没有管,结果导致黄河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最后人烟绝迹,村舍沦为废墟。</p><p>山西现在人口具徐达上报的大概能有两千多万的人口,而大明其他地方恐怕全加起来都没有一千万。</p><p>所以打好这个第一次迁移百姓的事情至关重要,如此也能给后续的迁民工作打个样子。</p><p>往凤阳迁移也是为了就近补充人口,毕竟凤阳离南京很近,又是帝乡,自然是要优先补充。</p><p>朱标翻了翻前朝历代迁移百姓的记载,可惜大多只是小规模的迁移,数千兵卒跟赶羊一样把百姓们撵着走,落后的就上去给几鞭子。</p><p>剩下的大多都是天灾了,就算是没有朝廷组织,百姓们也只能被迫迁移,就像中原各地的百姓因为灾荒战乱主动跑到山西一样。</p><p>首先得告诉他们好处,诱之以利,那些逃难到山西的百姓大多过的也不好,山西也不是他们的老家,所以他们还算是比较容易迁移的。</p><p>告诉一路之上他们所有人的口粮都是朝廷供给,到了地方一个男丁分十亩田地,若愿意开荒者开辟十亩准其自留八亩。</p><p>到了地方鼓励生育,只要多生,无论男女,朝廷都有奖赏。</p><p>朱标从草原带来的牛羊,已经有五万头放在了凤阳,而且朝廷也在用茶盐与蒙古诸部贸易,牛羊马匹这些牲畜都是好东西。</p><p>当然,其实最后还是免不了强行迁移,但是不能像赶羊一般,现在的年头儿,每个人就都是极为宝贵的,朱标打算先迁移青壮,让他们吃饱后走快点,到了地方跟着军队统一修筑房屋,屯田烧碳,做好基础建设。</p><p>后面的老幼则是可以慢些,反正他们到了那里的作用也不大,若是急行军把赶到凤阳,他们也就趴下了,还得安排人手照顾,得不偿失。</p><p>朱标还打算收拢孤儿,山西百姓虽然过的还不错,但那也是跟久经战乱的地方比,当地的孤儿也有好多,命硬点的吃百家饭活了下来。</p><p>相比成年人,这些孤儿无疑更得朱标喜欢,他们只要给口饭,然后再好好培养无论用来做五万头放在了凤阳,而且朝廷也在用茶盐与蒙古诸部贸易,牛羊马匹这些牲畜都是好东西。</p><p>当然,其实最后还是免不了强行迁移,但是不能像赶羊一般,现在的年头儿,每个人就都是极为宝贵的,朱标打算先迁移青壮,让他们吃饱后走快点,到了地方跟着军队统一修筑房屋,屯田烧碳,做好基础建设。</p><p>后面的老幼则是可以慢些,反正他们到了那里的作用也不大,若是急行军把赶到凤阳,他们也就趴下了,还得安排人手照顾,得不偿失。</p><p>朱标还打算收拢孤儿,山西百姓虽然过的还不错,但那也是跟久经战乱的地方比,当地的孤儿也有好多,命硬点的吃百家饭活了下来。</p><p>相比成年人,这些孤儿无疑更得朱标喜欢,他们只要给口饭,然后再好好培养无论用来做什么都是好的。</p><p>而且不仅是朱标需要,朱元璋的亲军都尉府同样需要,未来改编成锦衣卫的时候,还需要大量的人手,单从军中抽调未免有些不妥,最起码中层和高层是应当自己培养的。</p><p>到时候朱标收拢之后统一培养,按照天赋来分配,相比于特务的扩充,朱标现在更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对理工科有天赋的人才和建造船只的人才。</p><p>按照现在预计,等百姓们迁移到了凤阳,也就是秋天了,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冬天也就快到了,唯有渡过这第一个寒冬,迁移的百姓才算是真的安顿下来了,开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p><p>如此再经过两三年朝廷免税政策,凤阳的百姓们也就开始安心耕种生养了。</p><p>但是凤阳虽然说是南方,但是冬天依旧是很冷的,这时候的冬天要比后世冷的多。南方的冷虽然远远比不上北方,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取暖的东西大晚上也是会冻死人的。</p><p>后世无论在哪里哪怕家中穷困些,最起码的棉服外套厚被子都是有的。可现在却很难弄到这些,就比如棉花,要知道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p><p>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l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