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水源乡缘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客之一字,在形容人的时候指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见客旅他乡之人内心都是孤寂的,对于亲人乡土的思念也是缠绵不绝的。

  就比如此时,窗外的风景已经吸引不了郭建的注意了,他满脑子都是明天的飞机就可以回家啦,不知道阳台的花李涵浇水了没有,小区里的流浪猫有没有继续蹲在门口等着投食。

  穿山过水之间郭建的思绪被拉回了现实,只见窗外绿树青山的缝隙里透出来一抹青瓦,又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绕过了山头,青瓦之下的黄土高墙便映入眼帘,厚重的高墙之上又密密麻麻的布满了小小的窗口,不同于北方四四方方的院落,这是一个由青瓦泥墙组成的巨大环形建筑。

  这就是客家人的土楼了。土楼又称围屋,围龙屋,概因都是围起来的封闭式建筑,外墙高大坚实,就如一个个军事堡垒一般。而内侧一个个木质结构的房间紧密的附着在围墙上,中间是巨大的天井,一般天井的中央就盖有宗族祠堂。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村寨,楼内数百居民几代同堂,拥有同一个祖先,这就形成了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强大的凝聚力。

  如此保守的群居方式皆来自于客家人名字里的客字。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也可以笼统的说与来自中原大地的郭建同宗同源。客家人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南迁的汉人,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百越时期。

  那些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背井离乡的汉人,漂泊于此,又扎根于此,运用故乡的建筑方法在强大的宗族领导下建成了这一座座的东方古堡,形成了璀璨的客家文化。

  远离了山谷中的土楼,随着大巴车继续前进,郭建就开始处于了不断的震撼之中。除了第一个标准的圆环形土楼之外,他还看到了方形的,半圆形的,五角形的,甚至还有簸箕形的,姿态万千各具特色。不过经过仔细的观察他还是发现这些土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高大坚固防御力强,这或许就是客居他乡面对天灾人祸时最好的选择了吧。

  在游客们惊奇不断的目光中,大巴车下了高速,先是经过了一个巨大的石牌坊后拐进了一条小路。郭建只觉得牌坊气势恢宏,但是上面的字却是一个都没记住。小路周围灌木丛生,茂密的枝丫在空中聚拢在一起,遮蔽了热辣的太阳,颇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

  不多时大巴车就停在了一条小河边上的停车场,从车上跳下来,郭建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就被村寨的景色深深吸引。

  眼前的是一个古老的村寨,从那些斑驳的墙壁上就看的出来。在高速上的时候,只注意到一个个巨大的土楼,到了这里才发现,最大的土楼周围还分布着一座座小一些的土楼和房屋。郭建心想这些也许就是家族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开枝散叶的结果吧。

  在景区讲解的带领下,郭建和游客们走过小河上的石桥,又拾阶而上,来到了最大的一座土楼门前。高大厚实的木门向两侧打开着,中间是一道被磨得油光锃亮的高高的石门坎,门外有四五个老人围坐在一起玩儿着郭建看不懂的桥牌,还有几个妇人在忙活着针线活。

  “原来这里住的还有人啊!我以为就是个围起来收费的景点呢!”田华不住地感叹着,并快速用手机记录着眼前的一切。

  讲解员很满意于游客们的惊奇,带着甜甜的笑说:“当然有人住啦,现在这里依然还是一个正常运转的村子,有村委会,也有小学呢!我就是这个村里长大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这里。我希望我们的土楼能一直兴盛下去,不会在某一天变成了一堆只用于观赏的遗迹。”

  郭建很佩服这样的人,特别还是个女孩子。不是每一个农村娃在享受了大城市的繁华与便利之后还能毅然决然的返回农村建设家乡,起码他就不能。郭建不止一次的对很多人说过,他前十几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离开农村,最好是再也不回去,因为他受够了无穷无尽的农活和永远散不尽的粪臭味。

  但随着做导游后一次次的走进乡村,他又会时常怀念儿时的生活,怀念那里的麦浪滚滚。看着眼前满眼闪光的女孩,郭建心想:“也许下团后自己也应该回去看看了吧。”

  听完了讲解员对于眼前这座土楼的讲述,郭建就随着人流准备进入土楼内部,在跨过石门坎的时候他又抬头看了看门楣上的三个大字“水源楼”。

  从水源楼内部看来,这座土楼更显的伟大,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房间,上下四层被几个之字形楼梯相连。一楼的房间被设置成了小型的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很多客家人农耕的工具和保卫家园的武器,二楼三楼至今还有个别老人居住于此。土楼中间的广场上青砖铺地,正中央是一座祠堂,站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