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沈传孝拜托父亲“买”方子第1/2段
见父亲的语气缓和了许多,母亲也接过父亲的话说:“俩孩子学习上真是用功,他娘说,前些日子连文要手灯,他娘以为,连文上夜校,走夜路用,就给他买了,但是,连文上学却从未带过,后来他娘给他晒被子,发现手灯放在枕头边上,被窝里还有些书,才知道,要手灯是晚上看书用。”母亲这回已经给父亲打好包裹,抱了一棵大白菜,放在案板上,开始切起来。
“人家这俩孩子,爹娘也不大管,可孩子就知道学习。今夏天在麦场里晒麦子,那天,天不好,都听到打雷声了,当时连文正在屋里看书,他娘吆喝了他一声,说要下雨了,让他推着车子先去场里收麦子,连文答应了一声,也没放下手里的书,等到他娘把场里的麦子都装进麻袋,还没见连文去麦场,那时已经滴答雨点了,她娘着急忙慌地回家看看,人家连文雷打还没动来,还在那里看书。他娘骂也不是,夸也不是,自己推起车子去厂里推的麦子。”父亲和母亲搭着话,好像是说给对方听,其实是说给孩子们听,丹庆和丹欣低着头,眼睛盯着课本,却给人一种做样子的感觉,丹云的成绩在班里还算说的过去,她听着父母的对话,暗暗地下着决心。
这是父亲回家后第一次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父亲买来了旋饼,煮了红薯,炖了大白菜,母亲又做了玉米糊糊,很丰盛的一顿晚餐,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自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今年粮食收成比往年好许多,不仅顿顿吃饱了饭,而且家里的粮囤里还有了余粮。
父亲买回的旋饼放在屋子西北墙角的麦瓮上面的盖子上,四个孩子虽然很想吃旋饼,可母亲没发话,父亲又一脸的不开心,兄妹四人谁也不去拿。
“一人一块,拿着吃吧。”母亲一边往碗里舀玉米糊糊,一边对兄妹四人说。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这句话,兄妹四人几乎同时站起身。
“晚上别吃太多,细嚼慢咽,吃多了撑人”。看见孩子们大口咬着旋饼,像是饿了三天的样子,父亲有些心疼,“都先喝碗玉米糊暖和暖和肚子。”
“嗯嗯,知道了。”
“今年咱那豆秸不少吧?父亲咬了一口红薯,看着母亲问。
“才开始烧,今年不缺柴禾。”
“多烧玉米秸和烟秸子,那豆秸和瓜秧先留留,我下趟回来,推到磨坊,磨成草糠,下年春天,咱也买头猪喂。”
“这个你不用挂挂着,瓜秧还有些湿,磨坊不给磨,我早去问了。
今年咱那粮食是吃不了,柴禾也不少,我寻思年前咱就买个猪,春天价格高,不一定好买。”
“那我下趟回来看看再说,你先打听着村里谁家有小猪,就不用从集市上买了。
现在粮食够吃了,就得找点事做。老高的侄子小高在街上租了一件小屋,开了家修车棚,专门修理自行车,一天挣好几块钱,挨着他家的另一个户是修收音机的,比他挣得还多,镇街周围那些沿街户,现在都把靠街的房屋改了门口,有卖土产杂品的,卖百货的,开饭店的,干什么的也有了。只要不懒,收破烂也挣钱。再去集上赶集时,碰到老三和老五,你和他俩说一声,镇上又成立了一家废品收购站,就在石料厂后边的一个大院子里,什么也收,牙膏皮、报纸、书、本子、旧电池、鸡鸭毛、玻璃碴子、骨头、烂棉花等分类分的可是详细,又不用多么大的本钱,现在下乡收破***上山砍柴,轻快,挣钱也多。咱家是指不得做啥买卖,多养猪,赶上年节能卖掉,多少有些积攒,就挺好啊。”
父亲提的老三和老五,是葛沟村父亲姑家的两个表兄弟,弟兄俩常年靠去山坡上砍柴,走街串乡卖柴为生,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那窝小兔快满月了,再到大集,就能卖了,我去集市西头找找老三和老五,和他俩说一声,顺便问问小猪的价钱。
父亲和母亲越聊越投机,孩子们也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又开始说笑起来。
这次父亲回家,和母亲制定了不少的计划,以前总在为每天吃多少粮食算计,现在的饭桌上已是热气腾腾的一片,红薯冒着的热汽,悠哉乐悠的向上翻着圈,碗里的糊糊上面浮着一层细腻,粘稠的米油,炒锅占据饭桌的C位,因为没有合适的碗盘来盛它腹中的炒菜。每次掀开锅盖,在热气场也是最强大的,随着筷子的出出进进,热气滚着,卷着,窈窕扭捏着,在饭桌的上空消失。
这是许久以来,全家第一次晚饭吃的这么温暖,这么香甜,这么有希望。
院子里传来大鹅的叫声,开门看时,却是沈传孝,手里拿着一小块豆腐,父亲和母亲有些惊讶,因为沈传孝家在砖厂的西边住,隔这不近,平时来往也不多,肯定是有啥事。
“我拿来一块豆腐,放在水里煮煮,捣点蒜泥,用酱油调和卖掉,多少有些积攒,就挺好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