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今晚父亲失眠了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家里没有电视,曾经有一台收音机,是流泉庄的姑姑家的,姑父在承包了村里的窑厂,已经买上了电视机,姑姑就把收音机给了父亲,听了没有半年,就不出声音了,母亲说,去镇上修修,父亲说,等他发了工资,买个新的。

  于是,一家人吃了晚饭,等孩子们写完了作业,母亲就叫着这个,吆喝着那个,让孩子们抓紧上床睡觉。

  房屋里间共有两张大床,一张南北安放,是父亲和母亲的,另外一张是东西安放,四个孩子就睡在上面,因为有点挤,靠北墙的里边,父亲用两张门板接出去了一米左右,给人一种大通铺的感觉。

  窗外,月光清静俊朗,温柔皎洁,显得这初冬的夜晚如意平和。透过低矮的窗棂,月亮的光环洒在父母靠窗的大床上,淡淡的朦胧着,斑驳着。月光是黑夜的卫士,给怕黑的孩子送来明亮,可以放心酣畅的沉睡。

  赵志科的一番话让父亲彻夜难眠。

  根据赵志科描述的时间推断,他见到那件军大衣,应该在一九五六年左右。那时,父亲也才十四岁,在村里的小学读书。

  如果那个包裹真是爷爷的,梁万山为啥不把包裹交给奶奶?或者,那件大衣是梁增年的?为啥奶奶极少和父亲提起爷爷?

  父亲越想越理不出头绪。

  听到累了一天的母亲早已发出轻微的鼾声,父亲依旧没有睡意,他失眠了。

  他努力去想记忆里有关奶奶的点点滴滴。

  嫁出去的女人,给婆家生儿育女是头等大事。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人不娶妻,女人不生子,断绝后代,是孟子认为最大的不孝了。

  奶奶曾和父亲说过,分家时,尽管爷爷和奶奶不愿意回老宅住破房子,可因为没有子女,爷爷和奶奶只能忍气吞声。也是搬来老宅后,爷爷的脾气才变得暴躁起来,稍有不顺心,就朝奶奶发火,奶奶觉得生不出孩子,自知理亏,有泪独自一人咽进肚子里,小心翼翼地和爷爷过着日子。

  爷爷离家后,奶奶更加沉默寡言了。她极少出去串门,不下地的时候,奶奶总是在家,在老宅那边种菜,喂鸡,只有下地干活,村里人能见到奶奶的身影。

  父亲记得,自己过继给奶奶后,经常往外跑,不愿住在奶奶家。奶奶还要下地干活,有时,父亲也跟着奶奶下地,但又总是偷偷地跑,哭着、喊着,找他自己的娘去。有次奶奶实在拗不过父亲,也是气急了,奶奶就扔了手里的锄把,领着父亲到了湾浮山下亲奶奶的坟前。“找去吧,里面就是你娘,你找去吧。”父亲趴在奶奶的坟上,小手用力的扒拉坟土,大声对着坟堆,哭着喊娘。奶奶也坐在旁边哭、、、、、、。娘俩哭够了,父亲才跟着奶奶回家,从那后,父亲极少找娘了。

  农忙时节,跟着队里的壮年劳力下地干活,奶奶总是第一个到地里,不敢迟到。

  那时在地里劳作一天,男人挣十分工,女人挣八分工。

  有一次东邻杨奶奶因为晚去了约摸半个小时的时间,下午计分的时候,队长就扣了杨奶奶二分工。大伙都觉得扣的有点多,但谁也不去多说一句话,怕说错了,被扣分。“可------不少,可------不少。”杨奶奶拉着长腔轻言细语地说:“晚来那么一霎------霎,就扣了二分。可------不少。”杨奶奶不断地重复。一定是杨奶奶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把大伙逗乐了,原本很可惜的事情,这会却化作“笑”料,被众人学说起来。“可------不少,可-------不少。”你说一遍,他重一边,甚至声调拉的更长,杨奶奶知道大伙是善意的戏谑她,也不生气,跟着大伙一块欢笑着,一天的劳累就被笑声治愈了。

  这件事后,早上出工前,奶奶有时会先到杨奶奶家,看她家里有啥要做的活,帮着搭把手,尽量不让杨奶奶上工迟到。

  奶奶是隐忍的,内心却是坚强的,遇见不公正的事,也会据理力争。

  有一年春天,去湾浮山种瓜栽烟。在山上种作物,都是人力挑水浇灌,挑水上山是个苦差事,不论男女,都要挑水。

  奶奶不明白,为啥男人和女人挑的水担数相同,记的账上,男人却比女人多了二至三分,奶奶就提出了异议。

  这的确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平地上干活,推车子,从地里往麦场里挑麦捆子,刨地,男人确实表现出了力气大的一面,同样干一天,男人比女人多几分,无可厚非。但这挑水上山,可是急不得,山路蜿蜒崎岖难行,都是排了一队挨个走,不论男女,没有谁挑的担数多了少了。

&e奶奶不断地重复。一定是杨奶奶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把大伙逗乐了,原本很可惜的事情,这会却化作“笑”料,被众人学说起来。“可------不少,可-------不少。”你说一遍,他重一边,甚至声调拉的更长,杨奶奶知道大伙是善意的戏谑她,也不生气,跟着大伙一块欢笑着,一天的劳累就被笑声治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