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砍柴偶遇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杨奶奶的话语,“当兵打仗、、、、、、”,之后就没了下文。

  是不是爷爷已经、、、、、、?

  母亲尽量不往坏处想。

  那个年代,缺吃少穿,离家谋生的人并不少,一去不复返的大有人在,都是为了生计。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母亲盼望自己从未谋面的公爹还活着,不管他现在是啥状况。只要回到家里,母亲会像侍奉自己的亲爹一样孝敬他。

  这样想着,母亲的心里又充满了希望。

  小猪的威力果真强大,这是奶奶去世三年后第一次家里重新养猪,泥炉子旁边多了一个盛泔水的猪食罐,只要是猪能吃的食物都放进去,刷碗水,菜汤,烫熟的玉米面,搅在一起,倒进猪食槽,小猪就会跑过去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那时农村称呼猪为年猪,年前年后买上,整整喂一年,到过年的时候牵到集市上换成钱,再买粮食,购置年货。

  年猪是一家人过年的希望,奶奶生病那一年,因为给奶奶治病,当时家里喂的猪还不到七十斤,家里又实在拿不出钱和奶奶去医院,父亲和母亲商量把猪卖掉,一说卖猪,母亲哭了,父亲也背过身去抹眼泪,但只一会功夫,母亲找来猪食桶,给猪拌上食,那也是个深秋,父亲和母亲牵了猪,步行近两个小时,才把猪赶到离家五里路的集市上,因为猪没长够月份,买家都显小,偶尔有几个要买的,却都不出价,一直等到集市快散了,才有一个买家诚心诚意过来买猪,当时那头猪卖了四十一元八角钱,知道奶奶要去医院看病,杨忠善拿来了十元,大舅和二舅又送来十元,老高也来了,大家七拼八凑一共凑了七十八元钱,奶奶才住进了医院。猪卖了,粮食又不够吃,奶奶还生病,那段时间,是最难的时候,玉米糊糊越来越稀,地瓜干加白菜帮和着豆面水煮开也是一顿饭,除了偶尔炒个土豆片,也没啥有用来下咽的菜肴。丹凤咽不下去,经常哭,母亲只好把刚满一岁的丹凤送到姥姥家。后来,杨忠善挎来一竹筐玉米,才为口粮上的困窘带来转机,好歹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随着小猪的慢慢长大,家里的吵闹声也多起来。

  早上天不亮,就听到小猪“咣咣咣”拱栏门的声音,母亲听到叫声就起来喂它,它越来越能吃,毛发顺溜光滑,隔了栏门上除了上学放学时间,会奔跑一群群一伍伍烂漫的少年,平时少有人面的栅栏唤它,它会抬起头,耳朵遮住半个眼睛,哼哼哼的叫,样子滑稽可爱,

  街上,除了上学放学时间,会奔跑一群群一伍伍烂漫的骚年,平日里,少有人在街上走。冬日暖阳的天,有几位穿着大襟棉袄和大腰棉裤的老汉,头上戴着大棉帽子,脚上穿着多年不洗的棉乌拉,叼着烟袋来到三孔桥边石碾旁的麦穰垛下,倚着麦穰垛坐下来,抽着旱烟,闲聊着,看着湾里来来去去的鸭鹅游过的水面荡漾。

  这是一年里最清闲的日子,农事已经结束,家里的女人开始给娃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在外打拼的男人也陆续回家,吃饱饭的日子不惆怅。但母亲不能在家里作女红,虽然父亲嘱咐过母亲,今年柴禾够烧,可母亲还是觉的山上的野槐树燃烧的时间更长,遇上雪天,结实的野槐燃烧时发出的热量是玉米秸和烟秸代替不了的。家里没钱买炭,取暖用的棒槌秸渣子和棒子骨头也只在一早一晚做饭才用,中午,有暖阳,也不冷,母亲炒菜就用燃烧时间短的麦穰。

  小学南面的湾浮山上,遍地是荆棵,野槐树,遇上好天气,周围村庄的男男女女三三两两,拿了绳子,手锯和斧子,会奔山上去。

  其实,最近这两年,去山上砍柴的人越来越少了,勤劳的人民已把交通比较便利的山脚开垦成各种形状的小块土地,种上玉米和高粱,现在的山脚已被百姓称作山坡地,没有山脚这一叫法了。要想砍结实木柴,就要往山上爬,只要爬的足够高,木柴是很容易砍到的。

  以前去山上砍柴,都是母亲和伯母去,但现在,伯母忙着在家制香,对于上山砍柴却不怎么热心了。杨的水面荡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