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冯家劝和第1/2段
“怎么样?是不是让你去冯全家?”父亲刚从杨家回来,母亲就问。
“嗯,让我和忠信去。”
“那天我在果老村打听了“铁拐李”二叔,他说这周围的村子,破沟村有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就是冯全的村子,你顺便打听一下。”
“咱爷是不是参加了抗美援朝还不清楚,你别在外乱打听。”
“我也是着急,咋就乱打听了?”母亲小声嘟囔着。
父亲虽然“埋怨”母亲,但他又何尝不想能找到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多从中了解一些老兵的情况呢。
广播里预告的雪如期而至,却并没有预告的那么大,似乎大雪在来的路上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是覆盖山川,铺满大地,或者是去往它处,沸扬去了。
昨天还是一身绿装的老槐树,一夜之间,除了枝头摇曳着零零星星努力留青的槐叶,地上已是黄黄绿绿的的一片。谢落绿装黄装的老槐树在寒风中显得憔憔悴悴,想那春天的萧然尘外,夏天的柔柔凉风,在自然面前,天地万物是多么不堪一击。
吃罢早饭,杨忠信骑着自行车过来了。杨大娘隔了东墙吆喝“丹庆”,父亲听到后,回了一声,接着,换上了那件只有过年才拿出来穿的藏蓝色毛呢褂子,又用手指梳了梳头发,就出门了。
“和冯全讲明白,这方子是多少人花钱也买不到的,人家传儿,我传女,年后,咱这边帮他在镇上租间铺子,开个店,让元元去镇上读书,不在老家住,也就不吵架了。”
站在过道,父亲听到杨忠善叮嘱杨忠信。
“嗯,知道。”杨忠信应着,扭头看见父亲也走出家门口,就与父亲一块向坡沟村走去。
“刚下了雪,你俩路上慢点。”杨忠善站在大门口。
“这点小雪不妨碍行路,没事。”父亲说着,坐上杨忠信的自行车后座,俩人一起去坡沟村。
坡沟村在湾东村西南约四公里的老崖山下,三面环山,若在晴天,能清楚地看见半山腰到山顶都那郁郁的青松,挺且直。
但是,今天,太阳依旧躲在乌云深处,晦暗五彩,倒显得这刚刚遮了地面的雪花光芒起来。半山腰下只要是能开发的山地都被勤劳的山民开垦成良田,种了柿子树,花椒树,靠近山下的坡地种植黄烟,高粱和谷物,眼下早已过了收获的季节,地里光光秃秃,那些春天的青青,都被隆冬翻转,借着天上的使者,把自己打扮的一片白,一片土黄。
远处高大的柿子树上,撩人眼球的“小红灯笼”谨而慎微,依仗一枚就要干瘪的柿子把,翼翼地挂在枝头,不敢晃,不敢动,就怕跌落大地,软瘫作一团泥酱,遭人厌烦。因为柿子树上那点点红,老崖山虽沉静却又活泼。
进村的山路崎岖蜿蜒,一溜爬坡,踩在刚没鞋底的雪地发出的“沙沙”声,在耳边轻轻软语,很不友好鞋底踏乱它洁白的裙裳。
父亲和杨忠信只能推着车子走。
村东头,是坡沟小学,因是周六,学校并不上课。几个顽童在学校门口的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扔雪团子玩,不时漾起阵阵笑声。
冯全家就在学校后边,与校舍隔了两排人家。
冯全居然在家,这是父亲和杨忠信没有想到的。
冯家的院子里有一个棚子,里面挂满了去了皮的柿子,挂着的柿子,有的已经满身白霜了,冯全两脚踩在柿子棚内的一个高凳子上,正在和父母将长了白霜的柿饼从架子上取下,放进身边的一个瓷瓮里。
看见父亲和杨忠信,爷俩虽有些冷淡,却也没失了待客之道。
不用说,都知道来意,一阵寒暄过后,也不用兜圈子,就直奔主题了。
“二叔,这婚我是离定了,就是打一辈子光棍我也不再和连秀一起过了。”冯全看着父亲,语气很强硬。
“冯全,你先消消气,我不明白,恁俩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她再不好,也是两个孩子的娘啊。”杨忠信拍了拍冯全的肩膀。
“二叔,我知道,几个顽童在学校门口的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扔雪团子玩,不时漾起阵阵笑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