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汉沙文系统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打头是十六人组成的礼宾队,一水的大檐帽、黑军装、白手套,腰间武装带束身,显得挺拔清爽,脚上马靴铮亮,迈着整齐步伐做先导,

  随之是一队军乐手吹吹打打,是时下常见的出殡曲。

  再之后,是三组由八名士兵抬的黑漆棺材,同样的白手套,亮马靴,同样整齐的步伐。

  三具棺盖上各蒙一面军旗,以前军中下葬也有蒙旗习俗,但那都是给参将以上一军主官用的。像他这样给普通士兵蒙旗的,还是头回见。

  数百火枪兵执枪随行,同样的步伐,一路跨过来,那整齐的步子,震的人心直颤。

  到了陵园,由无牙指挥下葬,一声号令,礼兵们同时举枪,冲天数鸣。这是特意配发的空包弹,避免出现什么流弹意外。

  扶棺的士兵用整齐划一的运作,卷起棺木上的军旗,叠成四方块,装进阵亡士兵遗物箱,那是一只做工非常漂亮的木盒,盒盖上印着黑红相间的伞标符号,书写着阵亡士兵身份信息。

  遗物箱分别交给到场的三家亲属,亲属们泪流满面。

  完成递交的礼兵们退半步,齐刷刷一个敬礼,雪白的手套,搭配黑色调为主的军装,整齐的动作让大多数围观的人忍不住喝彩。

  秦纮感慨道:“极尽哀荣,死而无憾呐!”

  程圻又补充:“我听他们说,孙营战死那几个,家里除了战功银子和抚恤银子,每家又给百亩良田,还有个烈属待遇,那个身份,在四海买东西便宜,以后四海招工也优先。”

  事实上,明朝士兵的待遇和抚恤一直不低,当然,只是理论上的。反正朝廷每年在这方面花的钱一点不少,可实际上落实到每个士兵身上,完全是个传说。

  明初到中后期,士兵的年薪大约在四两到六两银子之间。根据明朝的购买力,这已经妥妥是小富之家。实际上呢,士兵们沦为上级农奴的比比皆是。

  到了明朝末期,一个士兵的年薪甚至涨到了十八两,可士兵们反而更穷更苦。国库每年掏的那些钱,完全被漂没!

  整个官僚体系,从上到下都烂透了!这才是大明亡国的真正原因。

  秦纮感慨的不是孙铮发的钱有多少,主要是人家给阵亡士兵这荣誉,让人打心眼里觉得殉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这种对底层士兵的尊敬,是整个大明官僚阶层压根没想过的。

  秦纮等人也不顾失礼,拦住几位家属,很客气的请求观摩那个遗物盒。

  盒子里,左边摆着一套整齐军装常服,还有士兵生前的一些个人用品。右边除了那面军旗,还有一枚略显磨损的黄铜弹壳,一条碎银链子串成的吊牌。箱盖上方,用鲜红的绸带,固定着一份硬壳证书。

  封面正中,用正楷写着“阵亡通知书”几个大字。

  程敏政最擅文书,不由的拿在手中翻开内页诵读:“致邱大山烈士家属:邱大山烈士于弘治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在河套地区避风塘战斗中,壮烈殉国。

  邱大山烈士自入伍以来,训练刻苦,友爱袍泽。通过数次选拔,成为我部最精锐的火枪兵一员。

  为驱逐鞑虏,安靖边关,邱大山烈士随我部于正月初五日出击河套。

  曾于弘治十四年正月十三日,二十九日两次参与作战,先后杀敌六名。

  避风塘之战,邱大山烈士面对鞑虏骑兵冲阵,临危不惧,奋勇向前。与敌骑兵短兵相接,腹胸遭敌刺穿犹高呼酣战,与对手同归于尽。

  烈士为国牺牲,永垂不朽!

  此致,敬礼。锦衣卫千户孙铮,前敌指挥孙无牙。

  弘治十四年二月十六日。”

  低声诵完这份通知书,程敏政眼眶红了一圈,略带哽咽道:“虽死尤荣,虽死尤荣!”

  合上通知书,发现封底分两列写着八个大字: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一刹那,程敏政眼泪夺眶而出,小心合上遗物箱,郑重的交还给家属。

  阵亡战士安葬之后,孙铮开始针对初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全面梳理,连接开了几次圆桌会议,提出了数条整改意见,并在训练间隙,加入了识字扫盲课程。

  这次公开安葬阵亡士兵,不但使小河湾体系众人归心,连着从固原乃至整个三边军队体系,都掀起了一股暗流。

  他还是小看了这时代人们对后事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当兵吃粮,在别处死了就和牲口没两样,可是死在临危不惧,奋勇向前。与敌骑兵短兵相接,腹胸遭敌刺穿犹高呼酣战,与对手同归于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