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第2/3段
穿上外衣,我从宾馆的门口出来,顺着人行道小心的溜达。
下了雪之后路边就变得很滑,稍有不慎就会在路上跌倒,为了保持平衡,我只好慢慢走着,不敢加快脚步。
我又回想起了那首曲子,来来回回看了几十遍,那些符号已经刻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我小声哼着那些曲调,一点点寻找着枫叶所叙述过的痕迹。
哼到“Fa”时就代表着雪开始飘落,哼到“Sol”时就代表着雪轻轻落下,哼到“La”时那就是雪已经融化。
我一遍遍地哼唱着,那些已经熟悉的旋律就像是仅存在于我大脑之中的东西,从来没有和谁诉说过,仅仅为自己所拥有。
哼到最后时,我注意到了从前一直没有注意到的事情,那就是枫叶在这首曲子的末尾安排了三个奇怪的小节,本来悠长的曲调却被这三个小节破坏殆尽,这种强烈的违和感,我却在最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那是贝多芬最后四重奏里的一段。
本来向那些出名的作家或者经典的作品借鉴一些曲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种借鉴并不是抄袭,就像是文学作品中的“引用”那样。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首曲子本身的节奏和最后的这三个小节严重不合拍。
我突然想起了米兰·昆德拉曾经提到过这个小节,并将其用德语翻译为“Es muss sein”,也就是“非这样不可吗?”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述,却出现在了这首曲子之中……
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枫叶真正想要诉说的,那不是她一直以来的乖乖女形象,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她被寄予了太多的东西,可能压在她身上的是我想象不到的压力。我忽然想起了之前运动会上她放声为枫佩加油的场景,不顾自己以往的形象,声嘶力竭的呐喊。就像是用声音在反抗,撕下了自己伪装的面具。
在最后的这三个小节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不是虚假的,被人们当做是理所当然的枫叶,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枫叶。
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视线里,家长的期望,同学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当然我早已摆脱了这份束缚,但枫叶与我不同,她之前经历了些什么我完全不了解。不过我想,那个乖巧可爱的乖乖女,或许早就该死掉了。而破土新生的,应该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意志的崭新的人。
街上的灯光照在我的脸上,我抬头向着天空看去,天上的星星只有零星几颗。
“欸,你知道为什么天上的星星只剩下这样的几颗了吗?”
“是因为空气污染吗?”
“不,是因为城市的灯光太耀眼了,已经遮住了星空的光芒。”
不知怎的,我想起了父亲之前和我的对话,我回头看向距离我不远的宾馆的门口,仿佛在向我微微地招手。
为了抓住这转瞬即逝的灵感,我匆忙地回到了宾馆的房间,情急之中竟然忘记打开宾馆的空调暖风;不过我也没有脱去外衣,所以身上并没有太多的寒意。
连续的两个小时,我一刻没有停下,为了应和枫叶的心意,我绞尽了十几年攒下的脑力,每一个音符既来自于灵感也来自于心灵。与原曲不同,我没有采取柔和的音调,反而是将“非这样不可”这句话所包含的炽热感情全部涌现了出来。
这些符号出自我之手,但其根本来源却是枫叶。
这样一切就解释通了,那些有些不和谐的留白,以及忽快忽慢的节奏,这种本来不该犯的小错误就都解释清楚了——如果配乐的小提琴声是激昂的,猛烈的。
人在集中的时候时间的流动就会加速,或者说时间的流逝本来就是恒定的,只是因为我们的懒惰才让时间的流逝显得缓慢,反正不管怎么说,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从我的笔尖划过,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我的思绪传送到了纸面之上。
“终于完成了……”
我打了一个哈欠,就像是完成了什么宏大伟业一般,到头来不过是写了几个符号,抒发了几声呻吟而已。
但那些终究来自于我的推测,从常理上来讲,这首曲子是不合格的,时值混乱,音阶冲突,就像是一个发狂的病人嘶声力竭的怒吼,但背景音乐确摆脱了这份束缚,但枫叶与我不同,她之前经历了些什么我完全不了解。不过我想,那个乖巧可爱的乖乖女,或许早就该死掉了。而破土新生的,应该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意志的崭新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