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商海风云第1/2段
邹凤炽与武氏的仇怨还要从贞观四年说起,那时大唐刚经历东突厥之战,边境暂时再无强敌,内部百废待兴,李二也意识到了洛阳对大唐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经历战火摧残的洛阳基础上规划洛汤宫。
洛汤宫筑建工程规模宏大,需耗数年之力,大大小小的商贾都嗅到了这份商机,只是李二为了安抚当年太原起兵时,众多元老出钱出粮之功,将大部分工程包揽给了各家。
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商机摆在眼前,当时邹凤炽刚从父亲手中接过私产不到两年,急需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在家族中立威,好将分散的家族财富聚拢,才有机会大展宏图。也是他那两年在洛阳小有名气,几经游走,终于有幸拿到了殿宇建筑石料供应,这可是一项肥的流油的差事。
不用多说,在拿到差事的第一天,族中两位叔伯就将族内掌权之责交给了邹凤炽,而他也不负众望,两年就将邹氏名声打了出去,族中各个产业因此开始沿运河南北铺开,那时邹氏产业可谓日进斗升,风光无限。
有了初步的原始积累,邹氏很快就瞄准了遍地黄金的长安,然而邹氏与前朝有亲,此时的大唐还未彻底抛开前朝的恩怨,无人在京照应,砸再多的钱,也是泥牛入海,无济于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汤宫的基础建设已经不再需要大量石料,邹凤炽急需新的产业为家族盈利,经商多年的他嗅觉敏锐,第一眼就瞄准了木材市场。大唐的建筑风格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庄严大方著称,其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一度传至倭国。
后世有言,想要了解唐代建筑风格,去海岛国参观寺院,想要了解唐代建筑具体结构,去山西寻觅唐代古寺。
唐代建筑之所以盛名,除了它的美观宏大,也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对之后朝代的建筑影响深远,其中上好的木材是重中之重。
宋明以前,朝廷建筑宫殿获取木材不是从偏院的云贵之地,而是长安取南山,洛阳取山西。唐时的山西虽算不上郁郁葱葱,却也是放眼望去,处处绿荫,参天古木随处可见,加上河运便利,取材十分方便,邹凤炽的决定很快得到了族内响应。
只是此时宫殿所需木材,已被李二分配给了武士彟,邹氏只能从洛阳各坊百姓手中获取些蝇头小利。眼看宫殿所需石料只剩石砖一项,再寻觅不到盈利项目,邹氏产业十几年内再无向长安推进的机会。
大产业往往需要慧眼如炬,提前做好下一步的战略部署,若是棋差一招,名下其他小产业,无需几载便会被其他氏族吞灭。心急如焚之中,邹凤炽决定来长安探探形势,在怀德坊置了宅院后,每日邀请朝贵结伴郊游。
虽说倒腾出不少商机,却始终不能与木材这种既可为朝廷供应,又可从官员百姓手中获利的长久项目媲美。就在他进退维谷之时,武氏产业已经从河东道开始向关内道推进,长安便是武氏第一个目标。
令邹凤炽意想不到的是,武氏进驻长安之前,竟然第一时间前来怀德坊递上橄榄枝,言曰:武氏只供应朝廷宫殿木材所需,至于官员府邸以及坊民所需,武氏一律不再插手,由邹氏悉数供应,条件很简单,价格由武氏定夺,邹凤炽不得随意变动,期间若是有旁人插手,两家当齐心合力拒敌与门外。
此时的武氏是真心愿意与邹凤炽联合的,因为李二已经私下透露给武士彟,朝廷要在北苑偏侧的龙首之地,为太上皇李渊筑建永安宫,即后来的大明宫。
殿堂营作,一般都是先备料,后施工,武氏因为知道内情,不仅亲自去规划出来的地基看过,还特意向将作大匠阎立本兄弟,以及监工询问过所需材料大概数目,可谓是手握十分把握,胸有成竹写在脸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万没想到,李渊驾崩了!
魏徵等谏官又一再提醒,大可从官员百姓手中获利的长久项目媲美。就在他进退维谷之时,武氏产业已经从河东道开始向关内道推进,长安便是武氏第一个目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