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水火一线牵第2/2段
只留下一道道阴雨过后的车辙印,引武氏前去青龙坊,寻觅惊喜所在。
捉拿武氏纵火的奴仆过程相当简单,就好比一个小孩子在家做了坏事,发现无可挽救,而她妈妈也即将回来,小孩子的第一念头便是往外跑……
于是便和正好从灞河赶回来救火的卫尉卿撞了个满怀!除了纵火头子马从义身手矫健,慌乱中,跃入曲江池逃出城外,其余贼子悉数落网。
好不容易放了三天假,大家都在灞河岸边载歌载舞,你却在城里纵火,扫兴,扫兴!
初唐为了安抚生产,提高人口增长,律法相比而言,并不严苛,几个纵火的奴仆在经过万年县县丞三大板后,当即就将主子武元爽供了出来。
意识到是‘从元功臣’之后,万年县县丞便将案子提交给了卫尉寺。卫尉卿经过两日搜集证据,将武元爽羁押在堂,不打也不骂,摆出证据与口供,武元爽心中有气,却也只能服罪。
而兄长武元庆意识到中了李君羡与邹凤炽的联合之计,向太常寺提出异议,鉴于‘从元功臣’之后,太常寺又将案子发还给了大理寺重新判定。证据确凿,大理寺法不容情,直接将案卷上报给了监国太子。
一来二去,拖了十数日,不仅长安人尽皆知,远在洛阳的李二也有所耳闻。只不过洛阳以及运河沿岸各氏族正对武氏发起围剿,李二有心拉一把,又碍于颜面,传回旨意,让李承乾酌情处理。
此事对于李承乾而言,是一道两难题,处罚过轻,纵火一事长安人尽皆知,有损大唐律法威严;而依照律法判决,武元爽最轻也是发配边疆,不是去剑南道,就是去岭南西道,就凭他从小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架子,去了就是个死,难免伤及一众‘从元功臣’的心,对父亲李二也不好交代。
召来房玄龄、魏徵、长孙无忌等人商议,除了魏徵一脸法不容情,其他几人全都默不作声,李承乾一瞬间就明白了父亲的无奈……
就在各方互相踢皮球的同时,邹氏产业已然与长安各家联合,在关内道对武氏名下各个产业发起了围剿。长安、洛阳首尾难顾,加之急需解救武元爽,短短七日,武氏各处产业损耗犹如泄洪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无奈之下,武元庆带着全家老幼,去东宫门前跪求李承乾搭手解救。商业竞争,朝廷本不应该插手,而且武氏独霸一方,对朝廷经济发展而言,也不是好事。但几个辅政大臣也不想看到长安、洛阳就此纷争下去,等李二从洛阳回来,不好交代,提议李承乾亲自召见邹凤炽,从中调停。
邹凤炽的目的便是朝廷的南山开采许可,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毕竟武氏眼下已经没有重修芙蓉园的能力了。
而李君羡却不建议他张口索要,因为李二回来后,必然要给武氏一个交代。而且事情发展到现在,不仅程知节、萧瑀看出了此番部署出自李君羡之手,武元庆也看穿了,并且还向太常寺提出了异议,想必房玄龄、魏徵等人也猜出了个所以然。
待李二回来后,即使房玄龄不参李君羡一本,长孙无忌也会坐不住,届时,很有可能会牵连邹凤炽,继而李二会使出他惯用的杀手锏——打一棒给个甜枣!
如此,邹凤炽就不可能顺利得到朝廷南山开采许可了,甚至还有可能暂时被朝廷各个府衙设下诸多阻碍,邹氏产业又何谈关内道、洛阳同时崛起呢?
这几日邹凤炽围剿武氏玩得不亦乐乎,也赚得盆满钵满,李君羡召了他三次,都没个回信,直到听闻李二不日即将回归长安,这才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静听李君羡的安排。
“五郎意欲何为?”邹凤炽有些不耐烦道,即使落座弘化坊,也是心中不断在盘算着近日来的收成。
但听李君羡余音悠长道:“邹兄这是膨胀了吗?”
闻言,邹凤炽脸色大变,吓得咳嗽不止,良久才缓过来,摆手道:“五郎莫怪,实在乃诸事繁琐,若不一次落定,日后难免更消耗钱帛。”
“那火烧大半的芙蓉园,邹兄意欲如何修葺?”
“何处烧坏,修葺何处呗!”
“没救了!”李君羡叹息一声,“等着吃牢饭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