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邂逅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清明将至,鞭炮声响起,山上的坟头,挂满白色的纸幡。

  坟边,茶苞挂满油茶绎枝头,迎风招展,像五观庄的人参果一样,惹人喜爱。

  谭竹生放假回家,看到家里的油茶树上满是鸡蛋大小的茶苞,不觉得眼热心动。现在城里人提倡健康饮食,最喜欢吃山野菜、山野果,每到秋天,步行街上摆满了从山中采摘的猕猴桃,有时还有人卖野生的“八月瓜”。谭竹生于是有了主意,喊来弟弟帮忙采摘茶苞。对爬树、掏鸟一类的事,谭榆生最是喜欢,他三两下就徒手爬上树,边采边吃。看到他在枝干上像猴子一样穿梭,谭竹生不禁捏了一把汗,不停地在树下喊着要小心一点。

  返校前,谭诚拿出一个小玩意道:“这是给你的。”谭竹生一看,是去年冬天砍伐回来的那个造型奇古的树瘤,经过打磨后,它更加鲜红夺目。谭诚利用自然的造型,稍加修饰,树瘤上于是浮现一个少女的面容。谭竹生爱不释手,感慨父亲还有雕刻的好手艺——这或许有一点夸大,山里的男孩小时都会迷上过木头雕刻、竹叶吹奏一类的玩意儿,谭诚小时就手巧,他用棕叶编制的虫鸟,尤其生动有趣,他自己也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常一天一天地沉迷其中。只是他像其他山里的孩子一样,随着岁月的磨砺,基本放弃这一门手艺。

  谭竹生背了一蛇皮口袋的茶苞到步行街“试水”。步行街是原陵县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也是当年最繁华的街道,县太爷出入衙门,都要从这里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曾经热闹过,成为小商品一条街,但它年久失修,路面破败,污水四溢,让市民又家又恨。十多年前,县里出了一位明星领导,花钱重新整修铺面,铺设砖石,准备大力招商,将它开发为一条商业步行街。不料,基础工程刚刚竣工,主事者调走,后来的领导无心经管,这条街只得到一个步行街的雅号,商业并无实质改善,最具特色的仍然是周边农村的小菜贩子。

  谭竹生学卖小菜妇女的作法,找了一块空地,将茶苞掏出一部分放在干净的蛇皮口袋上。很不巧的是,城管局正在清理市场,她才把茶苞展示出来,就被撵走。等城管的人一走,谭竹生又回来。如此三番,城管懒得再管。不过,城里人很少人认识茶苞,只有两三名无所事事的老者,看了一下热闹就走。谭竹生等了两个多小时,学校都快上课了,生意还没有开张。

  冉成之没有想到春节期间他写的那篇《爷爷的铁路梦》,影响会那么大,第二天点击率就超过十万,周边县市论坛还在不停地疯狂转发。春节上班的第一天,全县所有的干部职工到单位了,都不谈论央视“春晚”,而是在议论这个帖子。教育局局长专门跑到的办公室,拍着冉成之的肩膀说:“干得不错!”冉成之不由大为后悔,早知道如此,就应该注册一个新网名,免得熟悉的网友一下点破他的身份。

  民间出高人,很快原陵县就出了一帮“铁路规划”专家,天天在网上发帖,呼吁加快原陵县的铁路建设,他们今天表示“原陵县至北京”的铁路大有可为,明天又发布消息说“原陵县至上海”铁路已经进入专家视野……这些专家还都是“有图有真相”,说得跟真的一样。

  对于原陵县的“铁路热”,冉成之淡然处之。最近,他因为“铁路热”,寻找到清代原陵县的志书,每天读得津津有味。

  匆忙吃过晚饭,儿子上学了,冉成之正收拾餐桌,接到刘懿打来的电话,请他过去喝酒。

  刘懿是冉成之的高中同学,本名叫刘红军,高考落榜后到深圳打工,他特别机灵,会看事,很得老板欣赏,大部分业务都委托给他做。几年后,刘懿摸清了行业底细,对材料采购、产品出口,已经了然于心,于是自己树起大旗,租借厂房当起老板,并顺手把刘红军这个名字改成了刘懿。现在,刘懿手下有三个工厂,资产早已经过亿。

  不过,每次刘懿首先要约的人就是冉成之。读高中时,刘懿家庭十分贫困,一年四季都只有一件单衣,一双破旧的解放鞋。一到冬天,和他同桌的冉成之都感觉到他冻得发抖。冉成之给刘懿送过几件旧衣服,一双旧旅游鞋,高考前还给刘懿借过十几元,让他改善一下生活。这笔钱一直没有还,用刘懿的话说,过去还不起,现在还钱没有意思,不如永远欠冉成之一个人情。
至北京”的铁路大有可为,明天又发布消息说“原陵县至上海”铁路已经进入专家视野……这些专家还都是“有图有真相”,说得跟真的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