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燕代之忧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传达燕国境内时,车骑大军只怕已从飞狐迳启程,进发目的地了。

  车骑将军督镇燕、代之后,对燕国的意义又十分微妙。

  如果刘信老老实实驰援代国,若匈奴入侵,车骑大军就是燕、代防线的救火队员。

  可若是刘信拒不奉诏···

  只怕车骑大军就会顷刻将至,将刘信拖回长安,扔到诏狱等候治罪!

  “唉···苦也···”

  毫不掩饰的哀叹一起,刘信便勉强正了正面色,一举一动之间,竟已隐约带上了诸侯威严。

  “圣天子诏谕,令吾燕国出边关将卒万五千,以援代北边墙。”

  “寡人初得立,不明于国事,还请诸公为寡人谋划:驰援一事,当作何章程?”

  言罢,刘信又不咸不淡的补充了一句:“援军主将一事,也请诸公议一议。”

  一句话,就为接下来的商讨定下基调——长安之命,肯定要奉。

  听明白刘信话中深意的众人稍一滞,旋即由一位老者出身,开始了议题。

  “臣等愚钝,不明王上之意,还请王上明示:若吾燕国出兵援代,那一应军粮耗费,当从何而出?”

  作为封建制度最后的余晖,汉室诸侯国与周王朝时的分封有极高的相似性。

  汉室诸侯也完全不同后世那些被当猪养的国公。

  汉诸侯国,除了在名义上臣服于长安天子,以及诸侯王不得擅自出国土之外,其余一应制度体系,都与一个完整的政权丝毫不差。

  对于诸侯国内的一切事物,诸侯王都与天子一样,有着一票否决权。

  而诸侯国内部的小朝廷,与长安中枢也近乎完全相同——对于诸侯王的‘乱命’,诸侯大臣有建议权,劝谏权。

  在必要的时候,背靠长安中央的诸侯三公,即王相、内史、中尉三人,甚至有权利通过强制手段,阻止诸侯王进行一些违背国家利益的事。

  如历史上的吴楚之乱,就是一场大型的‘诸侯王被臣子软禁’主题派对。

  明面上,吴楚之乱最终得到了共计七个诸侯国的参与;但实际上,除了身为天子胞弟的梁王刘武,以及代王(太原王)刘参之外,几乎每一个汉室诸侯王,都在吴楚之乱中蠢蠢欲动。

  而最终,有至少三位诸侯欲起兵响应吴楚大军,最终却被自己的丞相、中尉乃至于儿子阻止,软禁至吴楚之乱结束。

  不过,此时的汉室诸侯还没有经历文帝朝的全面监视;只要诸侯没有投降匈奴的意图,诸侯王的大臣也基本会持‘以侯国利益为首’的立场。

  某种意义上,此时的诸侯国大臣,可以说似汉臣,而又非汉臣。

  所以,方才那位中年人提出的疑惑,其由来也很简单了:长安朝堂命令燕国支援代国,那这笔支出怎么算?

  都不用看,刘信就能猜出开口者何人。

  ——除了内史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敢如此‘大言不惭’,对长安中央的命令提出异议。

  而诸侯王内史,恰恰具备这样的权力——以诸侯国利益为首,以诸侯国运作为首要任务的权力。

  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