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另类和亲第1/2段
有了土地和牲畜也就有了家,不管军还是民都成为了地主和自耕农,他们的心也会逐渐安稳下来。杨林就是要用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把人拴住,让他们今后上战场时知道为何而战。虽然这样有些残忍,但这是赢得战争的必要手段。
杨林还规定,如果有的家庭不想种地或者是不会种地,那么可以把土地以“包大户”的形式租给其他人。但是要上缴两成的租金给官府当税金。毕竟土地是官府发的,个人赚钱怎么着也得给分润分润吧。
杨林还规划了叆阳未来三年至五年的发展计划。首先是发展农业,粮食自给自足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后来的毛文龙之所以没有扯旗造反,最大的困境就是粮食不能自足,全靠关内输送。只要粮食一断立马完蛋。在这个年代没了粮食啥都白扯。
现在还没有后世的化肥和农药,辽东地区粮食亩产量根本没法和后世相比。但是预购的玉米、土豆和红薯的种子正在来往叆阳的途中,这一点阿尔弗雷多上尉和安东尼奥上士可是当着杨林的面,拍着胸脯对着上帝发过誓的。
杨林对这事也是极为重视,每日派出大批斥候出城百里进行侦察,就怕运送种子的人出什么意外。他深知只要这三样农作物推广种植开来,经过几年的适应栽培和种植,解决叆阳上万军民的温饱不是问题。
其实这三样农作物早在万历中后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推广。而在辽东的沈阳,三样农作物中的玉米在万历三十八年左右就有少量种植。也许是没有掌握好栽培技术或者水土不服,这些少量种植的玉米纷纷夭折或是歉收。
杨林知道这三样农作物种植和栽培的方法,也知道如何防止它们产生病虫害。所以他才要大力推广这些耐旱、产量高的农作物。但必须要经过适应性种植,不是说只要种在地里一下子就会打出很多的粮食。这个时间的长短就看如何侍弄它们,让它们适应辽东的气候和条件。
农业发展起来后紧接着就是工商业。杨林计划要把叆阳的铁矿扩大,至少能满足军队的需要。还有银矿和沥青矿,都是亟待开发的问题。当然,军队绝对不能沾染商业,否则由此带来的贪腐问题将严重腐蚀战斗力。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由城中的商家们来操持这些事情。
杨林的计划是以承包和股份制的形式来开发矿产,官府是要占据绝对领导权的,但是管理权和经营权归商家。不能任由商家一家独大,也不能对商家放任不管。毕竟矿产带来的效益会比农税、土地等税大的多地多。
矿产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工业的发展,工业产出又会带动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现在这个时代的工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而叆阳也是如此,不过这已经是了不得的“工业”了。周边的镇江、宽甸等城都要从叆阳采买农具、五金、铁锅等用品。而边贸贸易中这些产品更是抢手货。
杨林打算在叆河及其主要几条支流上兴修堤坝等水利设施,多建水车、风车以提高生产力。这样生产力提高后商品才有剩余价值向外输出。至于那些穿越大神们的神器——“蒸汽机”,说实话现在还真做不出来。只能等以后技术和工业能力积累到合适的程度了,才能打算试试。
叆阳地理位置较好商贾往来繁多,因此杨林不仅要把叆阳打造成军事重镇,也要打造成贸易重镇。届时不仅能吸引更多的人员来此贸易,还要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先投资。
杨林把手里所有的钱拢了拢,扣除官兵六个月的军饷,再变卖处理战利品。他还剩将近三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听着挺多,但是对于一个城池的运转来讲根本就不算多。好在叆阳的商家都能按时足额缴纳税银,这让府库还能充盈一些。
叆阳每月算上所有的税收也不过五六百两银子。听着不多,但是在辽东众多城堡中这已经是极为富裕的了。
根据《全辽志》记载,同时期各地城堡中有的税收仅有几十两或者十几两,甚至几两或者负数的也不算罕见。叆阳能保持这样高的税收离不开泰昌号孙家的支持。
杨林对于泰昌号孙家这样的商人设施,多建水车、风车以提高生产力。这样生产力提高后商品才有剩余价值向外输出。至于那些穿越大神们的神器——“蒸汽机”,说实话现在还真做不出来。只能等以后技术和工业能力积累到合适的程度了,才能打算试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