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载誉归幽州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打完歼灭郑宝之战后,算算日子也已经是5月18日。</p><p>一行人还需要整编部队、强调军纪、让兵将有时间相互熟悉、翻新装备。</p><p>七七八八加起来,毋丘毅把北上回幽州的最后期限,定在了6月1日之前。</p><p>约好时间之后,双方就各自整顿人马毋丘毅处理官军的事务,李素就专注刘备的私兵。</p><p>糜竺那边的铁匠作坊也普遍比较给力,主要是存货多、而且肯折价回收李素这边换下来的旧兵器。</p><p>所以在李素给足钱的情况下,居然六七天时间就把这两千丹阳兵的武器翻新了一遍。</p><p>李素把丹阳兵淘汰下来的旧战刀,人手一把发给九江兵。</p><p>再给丹阳兵发了1200把新的钢环首刀、500柄纯铁锤头的钉战锤、300把单手战斧。</p><p>这一番装备轮替下来,就把那五六百万钱花掉了,但部队的战斗力和面貌也焕然一新。</p><p>丹阳兵的装备原先并没有战斧,是李素跟鲁肃在亲自深入部队了解情况之后,才发现的这种隐性需求原先按照惯例,丹阳兵中以力量著称的就选用木质战锤,以灵敏著称的就用环首刀。</p><p>但实际上,有一些战力最强的士兵,既有破甲重击的力量,但同时也身手敏捷,他们用钉锤早就觉得不趁手了。</p><p>换上战斧之后,作战就比较灵活了。需要发挥敏捷快攻时,就用刀法驾驭战斧需要破甲时,也能靠斧头的重量砸。</p><p>为了充分选拔出有战斧兵潜质的精锐,鲁肃建议进行了两次军中比试。</p><p>第一项是越野登山,比速度和灵敏性。全军都在山脚下起步,山顶上插个军旗作为终点,有军官在那发放染了色的竹筹,一共五百根。一共两千名丹阳兵,要跑进前四分之一才能达标,比赛奖励是五百钱。</p><p>第二项是投掷战斧,比力量,看谁丢得远。也是选前五百名,赢了的人也有五百钱赏金。</p><p>双重考核下来,才从丹阳兵里优中选优挑出300人。</p><p>这300斧盾兵和之前的500锤盾兵,一并由关羽直接指挥。</p><p>剩下1200丹阳刀盾兵,由典韦暂时监督节制,而那1000九江兵,依然由周泰统领。新编的3000兵马就全部分配完了。</p><p>典韦周泰都只是曲军侯的官职,隶属于军司马身份的关羽。</p><p>这种编制在外人看来肯定是非常奇葩的汉末一个别部司马,一般也就管五百到一千个兵,一个曲军侯更是只有两三百。</p><p>现在关羽这个司马的下属,膨胀到了朝廷编制上限的三倍。</p><p>典韦周泰更是接近了朝廷编制的五倍,着实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p><p>幸好李素一再安抚:你们虽然在回到幽州之前都还是曲军侯,但待遇按照三百石的朝廷官员发俸禄。</p><p>所以,倒也没有人因为待遇问题而冒出怨言。</p><p>而濡须口之战的功劳分配环节,李素也丝毫没有居功。</p><p>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战场指挥他是一点都不行。</p><p>所以最后给州牧的奏文里面,李素跟毋丘毅商量了之后,首功推给了鲁肃。因为鲁肃部署陆路九江兵非常得当,而且他亲自担任了阻止郑宝军回援水寨的重任。</p><p>次功才是毋丘毅的本部人马,</p><p>第三名给了突袭偷家的关羽,</p><p>最后才是诈败诱敌的周泰说是诈败,其实是真败,但好歹诱到敌了</p><p>回到幽州之后,刘虞论功升职,基本上也会按这个节奏。</p><p>整顿部队花了五六天时间,这天已经是5月25日了。</p><p>李素等人也已经从巢湖附近的大营开拔,准备移动回广陵郡的乌江渡一带李素跟糜竺约好了的海船接送渡口,就是在乌江渡一带。</p><p>乌江渡就是后世的采石矶,在马鞍山附近。与下游广陵京口之间的瓜州渡,一东一西夹着建业,素来是长江下游横渡江面的最重要渡口。</p><p>因为此行足有八千人要运输,而马匹全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匹,几乎全部是步兵,靠两条腿行军肯定比坐船慢得多。</p><p>毋丘毅刚来广陵的时候,甚至都没想到回程居然有海船可以蹭,所以听李素介绍说糜竺肯帮忙时,简直是喜出望外。</p><p>但糜竺肯定也不会白帮忙,这一次帮着运兵,一方面是跟刘备的合作诚意,另一方面也是跟幽州牧刘虞卖个大人情,换取将来糜家的海船在幽州沿海拿货出货不会被官府刁难。</p><p>对此毋丘毅拍着胸脯当面对糜竺保证:回去后一定尽力在刘虞面前美言,把糜家的爱国义举好好转达。估计至少两年之内,只要刘虞还是幽州牧,那么对糜家的海船商队就可以不抽税。</p><p>这天,抵达约定的乌江渡时,李素就遇上了从幽州来的又一波信使。</p><p>说句题外话,在广陵周边盘桓的这一个月,李素、毋丘毅其实也一直跟老上司保持着通讯。只是信使快马加急也要半个月才能走一趟河北与江淮。</p><p>所以他们给刘备、刘虞的第一封信,是五月初发出的。而刘备、刘虞分别回信是五月中旬,回信抵达广陵附近,则是已经快月底了。</p&g世的采石矶,在马鞍山附近。与下游广陵京口之间的瓜州渡,一东一西夹着建业,素来是长江下游横渡江面的最重要渡口。</p><p>因为此行足有八千人要运输,而马匹全加起来还不到两百匹,几乎全部是步兵,靠两条腿行军肯定比坐船慢得多。</p><p>毋丘毅刚来广陵的时候,甚至都没想到回程居然有海船可以蹭,所以听李素介绍说糜竺肯帮忙时,简直是喜出望外。</p><p>但糜竺肯定也不会白帮忙,这一次帮着运兵,一方面是跟刘备的合作诚意,另一方面也是跟幽州牧刘虞卖个大人情,换取将来糜家的海船在幽州沿海拿货出货不会被官府刁难。</p><p>对此毋丘毅拍着胸脯当面对糜竺保证:回去后一定尽力在刘虞面前美言,把糜家的爱国义举好好转达。估计至少两年之内,只要刘虞还是幽州牧,那么对糜家的海船商队就可以不抽税。</p><p>这天,抵达约定的乌江渡时,李素就遇上了从幽州来的又一波信使。</p><p>说句题外话,在广陵周边盘桓的这一个月,李素、毋丘毅其实也一直跟老上司保持着通讯。只是信使快马加急也要半个月才能走一趟河北与江淮。</p><p>所以他们给刘备、刘虞的第一封信,是五月初发出的。而刘备、刘虞分别回信是五月中旬,回信抵达广陵附近,则是已经快月底了。</p><p>其实,刘备给李素的信,倒是两天前就到了,但信使在广陵没找到李素,还是通过糜家打听消息,知道最终的汇合地在乌江渡,才来乌江等着。</p><p>李素接到刘备的信后,连忙打开,关羽也在一旁同看。</p><p>信中把刘备月初在良乡谷击败偷袭的乌桓难峭王、用滚木计断敌归路、缴获大量马匹的胜利,仔细叙述了一遍详见第4648章,时间线双线操作没办法,这一章终于能大收束了</p><p>同时,刘备也表示他已经知道李素跟糜竺谈好了卖马的生意,此行等糜竺的船队到了幽州,刘备至少有一千匹乌桓马可以出售。</p><p>李素看到这儿时,心中颇为欣喜:己方阵营至少今年是不会缺钱了,而且自己垫的公款也能全部要回来,从此账目清晰。</p><p>糜竺答应过,收购刘备战马时,会比照幽州时价上浮两三成,所以每匹乌桓马均价起码七万钱了,一次性卖一千匹,可不得七千万之巨!</p><p>所以,信的末尾,刘备关照李素在回来之前花钱千万不用太吝啬。</p><p>同时还提到,州牧刘虞因为前线越来越吃紧,也给了刘备一个“在不增加朝廷预算,额外多私募一些兵源交给朝廷,即可立功升官的”机会。</p><p>只要刘备“远程出钱”,关照糜竺和李素额外再多募1000丹阳兵,就给刘备补涿郡都尉的缺,算秩一千石。而之前刘备的官职才良乡县令,秩六百石。如此一来相当于给个超配的武职,但文职不变。汉朝的官经常身上挂好几个差事,尤其是文武可以分开挂,品秩也可以不一样</p><p>这种机会,平时是不常有的,也就战事紧迫才会下达这种任务。</p><p>性质其实还等于是花钱买官,但比花钱买官要好听得多,不会损及名声比如你直接给朝廷一千万钱买个官,那是丢人的。</p><p>但如果朝廷给你一千万预算、你却募回来价值两千万的兵,事实上你往里贴了一千万,但只要不对外说你贴钱了,伪装成“因为我口才好,办事能力强,仅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丹阳豪帅酋长以礼来降,所以才多募到那么多兵”,那么不但清流没法指责你,还得实打实佩服你是个能臣能吏。</p><p>钞能力也是能力嘛!</p><p>李素见信后,就知道怎么做了。己方阵营目前本来就面临“官位通缩、人马太多官太小”的问题,既然大钱都花了,再花几百万升个都尉,名正言顺,有何不可?</p><p>一个县令带两千乡勇打仗已经挺扎眼了,要是扩充到五千人,还不让同行侧目?</p><p>如果刘备挂了郡都尉的头衔,五千人也就勉强解释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