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能做皇帝的果然都不傻第1/3段
<p>李素跟卢植密会之后,朝中关于刘备的讨论似乎也暂时进入了一个低谷期。</p><p>直到四天后的九月初十,卢植才逮到了一次朝议结束后单独求见的机会,表示有大事愿意为陛下分忧,得以去毕圭苑私下奏事。</p><p>当然了,这种机会肯定不光是“等”能够等来的,卢植还通过一些隐晦而拐弯抹角的渠道,给上军校尉蹇硕塞了足足五十个马蹄金饼,还卖上了卢植本人的人设面子,才换到了这次言事的机会!</p><p>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最终也是刘备阵营给的。但有什么办法呢?谁让爱钱的灵帝还赖着不死,要安然度过皇帝的最后时光,花钱护航就是免不了的。</p><p>灵帝如今下床走动的日子,已经不如躺着休养的日子多了,很明显皇帝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有了解的,而他对此的对策,就是从今年下半年以来,逐步在涉及军事的政务上,愈发宠信上军校尉蹇硕、而有意疏远大将军何进。</p><p>这摆明了是因为他喜欢王美人生的小儿子,所以要架空何氏外戚了。</p><p>不过说句题外话,汉灵帝这家伙,哪怕在身体那么虚弱的情况下,依然也不知节制。下床散步都觉得虚了,在临幸宫女方面却丝毫不松懈,简直是明知好色过度会让他早死,但就是戒不掉。</p><p>正史并未明确记载灵帝病死的病因,但沉溺酒色过度枯竭之后,依然到死都不停手,显然是奇葩得可以了。虚得下不了床还不忘让宫女自己动,形同找死。</p><p>这一天,原本是朝议结束之后,蹇硕就要去回报朝臣对于近日军务的处理意见,挑要紧的说,既然拿了卢植的黄金,蹇硕便吹耳边风道:</p><p>“陛下,近日朝中诸臣,对于剿贼久不复命的诸边将该如何抚慰,又有了些新的策略。奴婢听说尚书卢植对于辽东太守刘备的事儿有些建议,似乎颇为可行,陛下何不拨冗一听?”</p><p>刘宏都在床上躺了两天没下来了,听了这话还是有点上心,摆摆手让蹇硕召卢植进来。</p><p>富贵的人嘛,就是这点毛病,越是病重卧床越是无聊、缺乏娱乐活动。越是缺乏娱乐活动就越想那点破事,然后病情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p><p>卢植见礼之后,略微铺垫,便诚恳请奏:“陛下,当此诸将疑惑之时,臣请召辽东太守刘备入京为官,以为表率,兼释群疑!”</p><p>把刘备召回来,让其他没被召回来的将领也见识到刘备受召后有多么干脆利落的从命,从而优化所有边将的氛围。</p><p>这一手的逻辑,刘宏稍微想想也是想得明白的。</p><p>比如当初商汤伐桀之前,伊尹让商汤别贸然行动,而是先暂时中断对夏朝的进攻,试探一下夏朝的反应。</p><p>结果夏桀大怒、命令“九夷”讨伐商汤,伊尹连忙劝商汤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朝贡先认个怂。</p><p>因为“九夷还对夏桀的命令唯命是从”,这本身就会对其他诸侯传达出一个“夏桀的号召力还依然强大”的信号。</p><p>连商汤都能被这种政治威望的展示肌肉作秀给吓住,何况普通边将?</p><p>刘宏当然也很快理解了这种政治作秀的好处,他只是担心:“但刘备的事儿前些日子不是已经解除了误会了么。他在乌苏授首后,立刻态度谦卑向朝廷献功,而且此后收兵不动,没有任何不轨。</p><p>朕现在再召他进京,不会让他心怀怨恨吧?是不是有点欺负老实人了?朕记得卢卿还是刘备的授业之师吧。”</p><p>连刘宏自己都觉得这是在欺负老实人了:这不是逮着谁更忠心,就拿谁做样板案例么?</p><p>而卢植的应对非常漂亮:“陛下何出此言?正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君要臣死臣尚且不得不死,陛下招刘备由太守调任京官,这也是君恩的表现,是不忍他再受风沙之苦,顺便还能磨磨他的性子,让他知道朝廷中枢是如何办差的,这是一种历练,又不是害他,有什么好过意不去的呢?</p><p>而且正因为臣是刘备业师,臣才更了解刘备秉性,知道他素来只想平贼报国。只要接到朝廷诏书,定然心神无贰放下兵权入京。这样稳妥之人,才可以作为昭示天下的典范。”</p><p>卢植没说出来的潜台词,便是:如果不拿刘备做这个典范,而是召请如今的刘焉、董卓回来做京官,他们肯么?就算皇帝权威还在,他们不敢不肯,至少也得找借口多拖延一些时日吧?</p><p>而卢植这番话的潜台词,已经是形同打包票:你要是召刘备,刘备不但会来,还会毫无保留地立刻就来!扮演九夷之于夏桀的示范作用。</p><p>当然了,这里绝对不是在说刘宏是夏桀!这点必须澄清!</p><p>话说到这份上,刘宏也不由耸然动容:“想不到啊,卢卿对于刘备的忠义之心,如此有把握,既然这样,朕也不会负他,就拿他做个试金石吧。召他进京当以何官职名义,卢卿可也想过了?”</p><p>这个问题,卢植稍微多拖延了一些,甚至说了些别的备胎选项,以降低皇帝对他“早有预谋”的反感,最后东拉西扯,回到了“宗正少卿”这个选项上。</p><p>然后,有把李素说的那些好处,挑了前,君要臣死臣尚且不得不死,陛下招刘备由太守调任京官,这也是君恩的表现,是不忍他再受风沙之苦,顺便还能磨磨他的性子,让他知道朝廷中枢是如何办差的,这是一种历练,又不是害他,有什么好过意不去的呢?</p><p>而且正因为臣是刘备业师,臣才更了解刘备秉性,知道他素来只想平贼报国。只要接到朝廷诏书,定然心神无贰放下兵权入京。这样稳妥之人,才可以作为昭示天下的典范。”</p><p>卢植没说出来的潜台词,便是:如果不拿刘备做这个典范,而是召请如今的刘焉、董卓回来做京官,他们肯么?就算皇帝权威还在,他们不敢不肯,至少也得找借口多拖延一些时日吧?</p><p>而卢植这番话的潜台词,已经是形同打包票:你要是召刘备,刘备不但会来,还会毫无保留地立刻就来!扮演九夷之于夏桀的示范作用。</p><p>当然了,这里绝对不是在说刘宏是夏桀!这点必须澄清!</p><p>话说到这份上,刘宏也不由耸然动容:“想不到啊,卢卿对于刘备的忠义之心,如此有把握,既然这样,朕也不会负他,就拿他做个试金石吧。召他进京当以何官职名义,卢卿可也想过了?”</p><p>这个问题,卢植稍微多拖延了一些,甚至说了些别的备胎选项,以降低皇帝对他“早有预谋”的反感,最后东拉西扯,回到了“宗正少卿”这个选项上。</p><p>然后,有把李素说的那些好处,挑了前两点眼下就能说的,略作包装说了一遍。</p><p>具体措辞就不再赘述了。</p><p>刘宏听后,果然觉得很有可能性,就批准了,让蹇硕帮忙拟旨。</p><p>不过,皇帝要考虑的问题,显然比卢植和刘备的要多得多,他很快得想想辽东彻底平定后,接任的太守人选。</p><p>这个问题卢植就不方便建议了,因为他只要一建议就显得很假,容易让皇帝觉得臣子在算计他。</p><p>刘宏稍微问了几句之后,卢植才一脸自然而然的“刚刚想到”,回奏说:“陛下,刘备前日已派其副辽东长史、护乌桓校尉李素进京述职澄清。辽东之事,刘备精于兵略,李素明于内政。</p><p>既然日后辽东战事已熄、当以牧民为先,陛下何不召李素问之,看可有得用人选?而且,若是陛下愿意让李素担当辽东太守,直接让他由长史转为太守也可。”</p><p>这句话不是李素教他的,要是李素此刻也在场的话,听了恐怕会捏一把汗。</p><p>刘宏要是真听从了,那可就把李素一个人丢在辽东当土皇帝了。</p><p>不过刘宏也知道李素跟刘备的众多手下关系都很好,如果留李素长期担任辽东太守,那就等于没有起到“防止险远之人割据”的效果。</p><p>所以他虚弱地摆了摆手:“若是让李卿接任,不是白费这么多周折了么,何况朕本有心留李卿也做京官。也罢,就把李卿招来,问问他可有其他人选。”</p><p>蹇硕连忙去传话,同时让卢植先到园内另寻一处歇息、赐膳,一顿饭的工夫之后,李素就被召进毕圭苑来面君。</p><p>“臣护乌桓校尉李素,叩见陛下。”</p><p>一番礼仪、日常问对之后,刘宏就提起了刚才的话,让李素举荐未来的太守人选。</p><p>李素假装想了一会儿,还说了些“日后战事已平,当以民政为重”的套话,不过他更了解情况,所以说得比卢植多,特地强调了“这两年的辽东需要一个大政府的太守,有足够的钱粮储备,能全面管好百姓的口粮借贷、屯田开荒”的情况。</p><p>这种信息刘宏倒是第一次听到,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李素直说候选人。</p><p>李素这才把糜竺推出来:“陛下,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