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李儒在第五层,李素在大气层第1/2段
<p>李素思之再三之后,觉得还是暂时没必要为了吴匡这个新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而修改栽赃刘焉的具体计划。</p><p>原因也很简单:李素跟蔡邕稍微聊了一会儿后,就从蔡邕口中得知,这个吴匡如今还很受何进信任。</p><p>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吴匡那些非直系亲戚,稍微有点跟反贼眉来眼去的嫌疑,根本就咬不到吴匡身上至少,在何进还活着的时候,咬不动吴匡。</p><p>李素是做谈判专家出身的,他的同理心极为敏锐,也擅长换位思考。</p><p>在思索这个问题时,他可以轻易代入吴匡的立场,揣摩出对方的反应。</p><p>被刘焉下聘为儿媳妇的,是吴懿的妹妹,吴懿的父亲早就死了,吴匡跟侄儿侄女也没有任何保持密切联系的证据。</p><p>所以,吴懿之妹的事儿捅到何进面前,吴匡只要痛哭流涕,表明忠心,说自己跟他们毫无瓜葛,甚至可以说“吴懿之所以跟着当时还没有任何不良迹象的刘焉入川,是因为吴懿觉得刘焉这个世伯,比他这个亲叔叔还亲,所以才投奔刘焉”,</p><p>甚至可以摆出一副愿意放弃在京城的兵权、主动请求调任地方、当个校尉什么的,协助平叛攻打刘焉,或者是带兵保护朝廷去向刘焉宣旨召刘焉进京任职的使节,促成把刘焉调回来以自证清白。</p><p>而以何进这种任人唯亲、耳根子软的程度,绝对会相信吴匡的。吴匡只要这么表忠,也不会真的把吴匡领京城兵马的职务卸了外放。</p><p>但是!李素心里清楚,何进活不了多久了。</p><p>只要吴匡身上有这个嫌疑把柄,何进活着时能帮他压下去、不问吴匡单处理刘焉。那么,吴匡身上就会留下一颗定时炸弹,一个随时会爆发的隐患。</p><p>将来董卓想吞并何进旧部时,又会怎么做?董卓上位后,在局势尚不明朗时,会不会改招降吴匡、为陷害并直接剥夺吴匡在京城中枢的兵权呢?</p><p>到时候等吴匡张璋攻杀何苗时,甚至再提前一些时候,说吴匡有跟刘焉勾结的案底。</p><p>在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皇帝又刚刚被劫再救回来的人心惶惶时间点上,翻翻旧账,绝对可以把吴匡拿下的。</p><p>李素不知道董卓会不会这么干。</p><p>他只能说,如果李儒有他李素一半的智商,肯定会想到这一招借题发挥,毕竟他李素可是两秒钟就想到了。</p><p>等李儒也想到之后,李素自然有别的办法劝诱吴匡放弃荣华富贵保一条性命急流勇退,顺便离开京城之前再带走点好处。</p><p>而董卓为了尽快把京城那些跟他不是一条心的人弄走,肯定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p>到时候,京城这个局,</p><p>何进在第一层,张让在第二层,袁绍在第三层,袁隗在第四层,李儒在第五层</p><p>他李素在大气层。</p><p>岂不美哉。</p><p>历史上,袁术离京时,可是利用了后将军的身份,带走了一批京城的精锐兵马力量,还从朝廷武库里拿走了一大批物资。但董卓为了息事宁人、尽快控制京城局面、多赶走一些可能会碍事的人,也就对袁术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p>李素要是也那么干,说不定能从京城抢救走更多原本该被董卓烧毁的东西。</p><p>就这么决定了,公事公办一切证据照旧呈现,但一定要把持住“对事不对人”的公允形象,不要私下里挑唆穿小鞋,甚至可以在呈递证据后,用恰到好处的方式假装帮吴匡说几句公道话。</p><p>免得现在何进还活着时,就让何进反感、吴匡敌视。</p><p>李素把他的初步计划、凡是跟蔡邕有关系、需要蔡邕配合实施的部分,都跟蔡邕说了,也关照他不要怕把吴匡牵连进去,只要秉公办事不私下里说人坏话即可。</p><p>蔡邕稍微揣摩了一会儿,他毕竟也是很有政治敏感度的,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就留李素先在他府上住了两天,好让他抽时间把该临摹的张鲁书信都比照张鲁字体伪造完毕。</p><p>然后才把原件和伪造件交还给李素,吩咐他先秘密离开京城,回南阳郡的鲁阳县南阳北部最接近司隶的县装病等消息,翁婿俩准备好好演一场戏。</p><p>蔡琰也不知道未婚夫与父亲到底在说些啥,她也不敢问,短短两天也不敢跟李素有什么过分亲近,最后很懂事地眼睁睁看着李素又走了,还不敢在人前流露出任何“李素曾经来过”的破绽,内心很是苦闷。</p><p>李素回到鲁阳后,带兵驻扎的典韦原本还以为可以启程了,结果却得知李素必须继续装病,一时颇为郁闷。</p><p>他实在是想不通那些文人办事怎么有那么多弯弯绕。</p><p>不过既然有得继续休息,那就休息呗。</p><p>李素估计要装病半个月、等蔡邕拿到“巴郡太守”的过桥任命,这半个月他也不想浪费时间,就宅在鲁阳写他的齐民要术先。</p><p>李素上辈子也没当过农民,没种过地,所以要写出细节来凡是跟蔡邕有关系、需要蔡邕配合实施的部分,都跟蔡邕说了,也关照他不要怕把吴匡牵连进去,只要秉公办事不私下里说人坏话即可。</p><p>蔡邕稍微揣摩了一会儿,他毕竟也是很有政治敏感度的,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就留李素先在他府上住了两天,好让他抽时间把该临摹的张鲁书信都比照张鲁字体伪造完毕。</p><p>然后才把原件和伪造件交还给李素,吩咐他先秘密离开京城,回南阳郡的鲁阳县南阳北部最接近司隶的县装病等消息,翁婿俩准备好好演一场戏。</p><p>蔡琰也不知道未婚夫与父亲到底在说些啥,她也不敢问,短短两天也不敢跟李素有什么过分亲近,最后很懂事地眼睁睁看着李素又走了,还不敢在人前流露出任何“李素曾经来过”的破绽,内心很是苦闷。</p><p>李素回到鲁阳后,带兵驻扎的典韦原本还以为可以启程了,结果却得知李素必须继续装病,一时颇为郁闷。</p><p>他实在是想不通那些文人办事怎么有那么多弯弯绕。</p><p>不过既然有得继续休息,那就休息呗。</p><p>李素估计要装病半个月、等蔡邕拿到“巴郡太守”的过桥任命,这半个月他也不想浪费时间,就宅在鲁阳写他的齐民要术先。</p><p>李素上辈子也没当过农民,没种过地,所以要写出细节来肯定是做不到的。半个月的装病期也写不了多少字,所以只是趁赋闲写个提纲出来。</p><p>比如要涉及多少种“目前百姓还以野生采摘为主、但未来可以发展人工种植、养殖”的物种,这些东西大致要在什么地皮、什么环境才可以种、养。至于具体怎么种,怎么养,得回去让老农们实践,真种出来了,他再让人记录整理。</p><p>而且他这部书也不是都给老百姓看的,到时候还要分成几卷印刷,上卷是给刘备之类的己方阵营将领、乃至未来的地方行政主官看的。</p><p>这个上卷的内容就不是如何具体种地了,而是要统一蜀地官员的思想,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重视这些原先不曾有人大规模种植的经济作物的重要性、从而组织、奖励百姓去中。</p><p>初步整理之后,李素在书中强调了把野生茶叶和花椒进行大规模培植的重要性。</p><p>比如要点出茶叶可以给长期肉食的士兵平衡营养防止某些疾病,还有别的药效和养生的经济效果,还有一定的嗜好惯性等等。</p><p>而为什么会需要为“长期肉食”的士兵平衡营养呢?这就要提到未来打算发展的环环相扣的花椒产业了。</p><p>李素这也是结合了蜀地的山区运输困难、运输损耗太大,所以要多筹备便于长期储存、而能量密度又比较高的食物来作为军粮,那样运输损耗的占比就变小了。</p><p>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块肉干的能量密度,大约是同等重量米面的三四倍。走蜀道从成都起运四斛米,原本路上要吃掉三斛,只有一斛运到汉中。从汉中起运四斛又要吃掉四分之三才能到长安。那么从成都要种十五倍的粮食,才能运到长安,难怪北伐那么艰苦。</p><p>可如果把米换成肉呢?运四斛肉,按肉比三倍分量的米还顶饱来算,四斛肉干路上只要吃掉一斛,剩下三斛都能运到汉中了,这样叠乘下去的效率提升是非常可怕的。</p><p>但历史上诸葛亮不能这么干,关键就是没那么多肉,蜀地也没那么多盐来如此大规模腌制肉干。</p><p>花椒如果大规模种植,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的香辛料多少都有防腐作用,大量花椒配合少量盐做成椒盐,腌制防腐肉干比目前纯用盐好得多,腌料综合成本也更省。</p><p>而且用椒盐腌比用纯盐腌还有个额外好处,那就是可以遮盖异味。汉朝猪肉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