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高山农业第4/4段
同样由于山区的“遮荫”现象,使山地的光照强度相对减弱。
高山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减弱,对喜光蔬菜来说是不够的。
但如果未超出其生长适宜范围,影响也不会很大。
对于那些对光敏感的蔬菜来说,山区光照时间的减少,会促进短日照蔬菜食用器官的形成和开花结果,对长日照蔬菜的效应则相反。
山区光照强度的减弱,对春夏、夏秋栽培的蔬菜,可以减轻或避免由于蒸腾过烈而失去生理平衡或果实的灼伤现象。
第二,地形对光照的影响。
地形变化引起日照的差异较大。
梁地的光照时间比沟地每天多1~2h,宽沟地光照时间又比特窄沟地的光照时间每天多1h左右。
南坡上午见光时间最长,下午则短;西坡上午见光时间短,下午则长,且由于午后大气空气湿度减小,透光率增大,光照强度亦增大;北坡的光照时间最短,坡度较陡的地块,在冬季可能整天见不到太阳。
海拔高度与地形引起的气候变化复杂,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是综合性的,不能以单个气候因子确定是否适宜蔬菜种植,而应该由该地所产生的气候综合效应(温、光、水等),加上土壤条件来确定。
一般东坡温度适宜蔬菜种植。
西坡在午后受强光直射,土壤易干,温度偏高,蔬菜往往生长不良;但如果其他条件优越,如海拔较高,灌溉方便,土层深厚,也可种植;山谷尽管闷热,但由于水利条件较好,适宜种植耐热、喜湿的蔬菜;盆地闷热,应注意采取降温措施。
高山农业,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具有海拔较高,温差较大,污染较少等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山地发展培育动植物等获取食物及工业原料的特色农业。
但是,随着地球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出产于高海拔地区,没有遭受工业污染的农副产品在市场上日渐走俏,成为了消费者青睐的对象。
高山渔副业、高山观光业、高山旅游业、高山土特产等,其中目前比较常见的有高山蔬菜、高山水果、高山花卉、高山牛奶、高山养殖、高山药材等。
高山立体气温差异明显,每升高100米,山地垂直气温降低0.5~0.6℃,及海拔600~1200米的山地气温比当地平原低3~6℃。
我国山地广阔,可开发的山地资源丰富。
高山农业凉爽气候有很大的优势,高山立体气温差异明显,每升高海拔100米,山地垂直温度降低0.5~0.6℃,即海拔600~1200米的山地气温比当地平原低3~6℃。
我国山地广阔,可开发高山生产山地资源丰富。
因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所以高山商品性好,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高。
另外,高山空气、土壤和水质无污染。
因此更有利于无公害绿色农业的生产。
在具有海拔较高,温差较大,污染较少等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山地发展培育动植物等获取食物及工业原料的特色农业。
但是高山土地的多样性,和小气候的多样性差异,以及农业灌溉设施方面的差异。山区土壤类型多样,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土地坡向千差万别,土地坡度、土壤厚度、土地肥力不尽相同。
小气候光照条件随坡向和海拔不同,也有很大差异。
尤其是耕地以坡地为主,中、低产田为主,地块支离破碎,抗灾能力弱,改造难度大。
水利设施老化,安全隐患较多。
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任务艰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现代农业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水利化和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和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由于山区生产条件差异大,耕地改造投资大,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的和路程还很长。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难度大,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
而且受自然条件约束,山区耕地分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生产经营活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农户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近年来,尽管农业现代化宣传、实践有一段时间,但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现代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间受到市场、自然和技术的三重风险制约,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很难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高山农业的发展。
从王锋在网上所收集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出,高山农业还是很有发展前途。
与此同时,这些农场还会逐步渗透进入农产品的深加工领域,创办特色食品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这些信息来看,王家寨是非常有希望,复制其他地区的高山农业,发展模式,不过这需要从长计议,不能乱来。
还好自己没有盲目的种植其他东西,自己选择种植蔬菜,现在看来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小锋,吃晚饭了,你一天都呆在屋里做什么?”推开门进了王锋的房间,查仕英问道。
“奶奶,也没有做什么,我就是在网上查些资料,毕竟我们这里地势高,我看看别人和我们一样条件下是怎么搞农业发展的。”王锋说道。
“嗯,先吃饭吧,忙了一天饿了吧?”
“好的。”王锋点了点头。
出了自己的房间,匆匆地洗过手后。
王锋和三个老人坐在一起吃晚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