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佛学高僧 圣解佛法第2/4段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据此我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69.佛陀的故事
下午上课时,神明大师先是要求大家将《心经》通篇朗诵一遍。他看着孙长钦一边朗诵,一边玩着手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他失望地摇了摇头,将目光投向其他人。
看着众人拿着经文认真朗读的样子,神明大师心里得到了安慰,又赞许地点点头。这时,他发现了众人中两双眼睛正看着自己,一位是解知途,一位是应正果。他欣慰地笑了笑,应正果也微笑着作为回应。
他心想,看来应正果是天资聪慧,利用短短的一个早晨的时间,便已能将经文悉数背诵;解知途虽然没有应正果聪慧,但是已参加过几次禅修的他,在平时也做足了功课,也能将经文背得一字不漏。
大家念诵完毕后,神明大师开始介绍经文。
“佛陀成道后的四十多年里,到处讲经说法,共有六百卷《大般若经》要义。而《心经》就是便是这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节,是整部《大般若经》的精髓,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我们现在的译文是唐代玄奘法师所著,是我国最流通的版本,其中的音译词(如‘般若’、‘揭谛’等词)用的是当时的官话(唐代长安话),并不是现在的普通话,所以读起来与现代梵语还是有区别的。”
“难怪,我一直怀疑shanti(善提)和揭谛是同一个词,都是平和的意思。”范栎心中的疑虑一下子解开了。
“玄奘法师还译有《瑜伽师地论》,那他是瑜伽派的啦?”解知途问道。
“不错,将瑜伽的知识都串联起来了。玄奘西行取经,终于抵达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的那烂陀寺。该寺是当时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和研究中心。106岁的戒贤大师是该寺主持,当他得知玄奘是为学《瑜伽师地论》而来时,非常高兴,宣称自己是为了等待玄奘才活这么久的。他不顾自己年迈体衰,为玄奘讲授《瑜伽师地论》,历时15个月才讲毕。”神明大师讲道这里,眼角却渗出了泪水,他想起了自己刚圆寂的师兄——神空大师。对,就是那位活到了107岁,还指点过应正果的老者。
“玄奘虽然学的是瑜伽派的理论,但是致力于将‘瑜伽’‘中观’两派融会贯通。他在当时印度当地政府支持下,终在曲女城举办称作‘无遮大会’的学术论辩大会,以玄奘为论主,18日内无人敢与之对扬。玄奘融会贯通大、小乘佛教以及大乘的中观、瑜伽学派,就是一大创造,这一创造,无论在印度佛教史上还是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空前的。”神明大师自豪地说着,心情恢复了平静。
神明大师一五一十的将玄奘大师的生平介绍了一遍,又结合实际说道:“慧腾、慧通,你们也坐下一起听。”
现场的几个僧人也都一同坐下了。
“上千年前的印度,尚且都要召开学术论辩大会。目前,就是给大家一个思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成大家集体进步。只有心念不正的人,才会去计较比赛的输赢和公平。我们渔家村召开的体式大赛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是想搭建一个大家共同进步的平台,而不是满足部分人的虚荣心、小我。瑜伽体式可以让你们变得健康,身体健康了,才能集中精力去钻研佛法。这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
“谨遵师父教诲!”慧腾、慧通异口同声地答应了,觉得自己是应该多加强瑜伽体式的练习了。
70.专注的力量
无聊的应正果环顾四周,偶然触碰到了沈朵的眼神,发现她正在看自己。两人四眼相望了起来。应正果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便又看眼神投向身边垂头丧气的孙长钦。看来,他还在为林湘的事情犯愁。庞君俊圆圆的脸蛋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偷偷看了一眼认真听课的解知途,可恨自己的心上人如同一块木头,没有任何情感。
神明大师示意大家可以随意提问,他来一一作答。
“神明大师,五蕴是什么概念?”范栎伸长脖子,尽力将脸贴向神明大师问道。
“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神明大师解释着。
“不可沉迷女色?”应正果疑问道。
“哈哈,此色非彼色。‘色’指有形有相的物质,我们眼睛看到了,都称为‘色’。”神明大师大笑。
“所以,人的身体也称为‘色身’。”解知途补充道。
“嗯,没错。‘受’是指我们领纳感受种种境界;‘想’就是我们的大脑活动;‘行’指的是行为;‘识’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事物(色)被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受),我们将其置于脑中思考(想),付诸于实践(行),最后被我们所认识、掌握其属性(识)。”
“哦,五蕴这个词,将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简练地总结了一遍。”应正果恍然大悟。
“是的,但是我们的妄念也都来源于此,只有看透万事万物皆空,才能除去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神明大师此语意味深长,众人皆若有所悟。
正如,应正果对于李司诗的妄念,李沐窈对于赵达轲的妄念,庞君俊对于解知途的妄念,孙长钦与林湘对于未来生活的妄念,得不到的,已逝去的,一切烦恼痛苦皆源于此。
神明大师见众人似乎没有理解,便用通俗的话再解释了一遍:“就是说有一件事物,你能够通过努力争取得到,那就去争取,但是不可急功近利,对于无法得到的事物,应该尽早放下。”
&ems伽师地论》,那他是瑜伽派的啦?”解知途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