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制曲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六十七章制曲

  后边的淡酒也不是无用,换掉酒糟后,可以浇淋在新酒糟上,提高出酒量和度数。

  见工人们已经熟悉了操作,苏油这才带着已经熏醉一般的工头进入曲房。

  这里已经严格控制,门口写着标牌“未经许可严禁入内”。

  进门要换衣换鞋,换上每日煮洗的青麻大褂,青麻口罩,油靴的木底踩在门口的石灰水大木盘里消毒一阵后,才能进入房间。

  房间也经过消毒,用提萃的烈酒喷洒过。

  所有的东西,都用开水煮过。

  目前大宋的小曲制作工艺,是采用糯米或粳米为原料,先浸泡蓼叶或蛇麻花,绞取汁液。用汁拌上米粉,揉成米团,天然养成曲种。

  但是这个制法存在严重缺陷,天然接种的酒曲,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带入,或者制曲场所及用具。这就导致性能优良的菌种无法代代相传,酒质也就无法恒定。

  因此苏油将药水法改造成了后世常用的药粉法。

  方法就是将陈酒曲,水,米粉,辣蓼草末,经过拌料,打实,切块,滚角,然后接种。

  接种的办法也改成了“滚汤圆”法,就是把新制成的曲团在陈曲粉末上滚动一下,让陈曲末粘在新曲团的表面。

  陈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团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长优势。

  由于可以人为地选择质量较好的陈曲作为曲种,这就能做到择优汰劣。

  通过年复一年的人工选育,自然淘汰,质量优越的曲种,实际上是微生物菌群,就得以保留下来了。

  之后的取种培养分为三期,先是曲团入缸保温培养,养到菌丝丰富稳定;再入匾箩中继续中期培养,让菌丝尽量接触空气促进生长;中间经历过换匾,并匾后,再装箩进行后期培养,最后出箩晒干成小曲丸。

  小曲丸不需要大量人工,苏油便带着工头亲自操作。

  一系列的设备,仪器,充满了神秘感。

  进门前的一系列操作措施,又充满了仪式感。

  这就让工头感觉这是一个充满了宗教氛围的地方,仿佛是杜康神光笼罩之地一般,战战兢兢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口。

  换下无菌服,没管快瘫在门口的工头,苏油又去土地庙授课。

  土地庙的孩子们现在算是进入了生活正轨,每日早上四点起来,除了赶去卖早饭的一班,其余的进行晨学。

  学完吃早饭,早饭后按照分工各行其是。

  中午回来上新课,下午继续干活。

  每个工种,除了女孩子的,大家都要进行轮换,淘沙,制陶,做蜂窝煤,煤炉,烧窑,基建,抓鱼……

  下午苏油还要教女孩子们做菜。

  晚上回来,吃饭,自习,休息。

  每日的收入,逐渐稳定在了十二贯的水平。

  日子艰苦,但是充实。

  忙碌一天回城,酒坊制得了两百多斤白酒,还有十多斤的酒头。

  每隔七天,苏油规定自己可以睡一天懒觉。

  所以今天等到日上三竿,苏油才去码头那边看看。

  一路上已经有不少人见着他点头微笑,眉山城里市井之间,他已经小有名声了。

  来到码头,苏油站在码头上,开始每日的例行看船。

  时间已经入秋,玻璃河水势渐小,从嘉州过来的逆流船只明显开始增加,接下来的整个秋天,会进入水路运输的旺季。

  码头上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有个人堆围在一处,似乎有什么热闹可看。

  苏油挤进去,却见一个身穿粗布衣服的小青皮一样的角色,在那里开赌局。

  宋人好赌,这也是这时代的一大特色,菜市场里,某家小娘子今天穿什么一天回城,酒坊制得了两百多斤白酒,还有十多斤的酒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