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劫后入围城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大唐。当年那些晦涩难懂的论文让他颇为头痛,可如今却不由得怀念了起来。要是当年多看几篇唐史的论文该有多好啊!

  可是后悔是无用的。事实是,当李韩努力回忆自己脑海中关于中晚唐的记忆时,却发现只有寥寥几条。

  宦官专权、牛李党争、藩镇割据,这是学过的,但也只是知道皮毛而已。身体前主的记忆里倒是有几个专权的宦官,比如宪宗朝的大阉吐突承璀,乃至更早的李辅国、程元振等人。可是这些人都已作古,如今当权的中贵们,他一个都不熟。

  至于牛李党争,那就更是空空如也了。牛僧孺、李宗闵在哪?李德裕出生了没?这些他一概不知。他尝试性地问了问自己身边的小宦官何士忠,结果不出所料——不认识!

  其他的关于河朔三镇之类的知识前主也有,不过也是泛泛而已。

  所以摆在李韩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学习。如果要有个熟悉朝野掌故的大臣给他讲解一番自然是极好的,不过他很快把这个想法从脑海中流放掉了。他要有这本事,用得着在这里坐井观天吗?

  没办法,只能“纸上得来终觉浅”了,至少能有所得不是吗?

  念及于此,李韩飞速地整理了一下原主的藏书,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自己的“开局装备”总共有两类:一是儒家经典;二是历朝的史书。

  第一类被李韩自动地过滤掉了。历朝史书或许有用,但有一个问题,没有本朝的啊!其实也不能说是没有,还是有一本的——《贞观政要》,又名《七世纪奥斯卡经典剧本选编》。算了,聊胜于无吧,算一件能用的装备!

  既然没有存货,那就只能自己搜罗了。十六宅诸王禁止外出,一应采购活动必须经过十六宅使,由其代办。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规矩。按照原主的记忆,您要真按这个法子来,那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拿到想要的东西。十六宅使院的宦官们自然不敢跟亲王正面冲突,但人家说了,这么多亲王、郡王呢,人力有限,得慢慢来。总之一句话,想要次日达,就得加钱。

  这种地下交易一般通过十六宅使判官刘季仁来进行,按照你要采购的物品价值加收百分之五十的服务费,虽然黑,但极有信誉。当然,这百分之五十里面自然是有十六宅使一份的,刘季仁只不过是他的代办人而已。

  “大阉没见到,小阉倒是认识了一大堆。”李韩默默地吐槽着身体的原主。但吐槽归吐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况且他发现,自己并不缺钱。

  大唐的亲王是正一品,每月有一百二十贯的月俸,还有每年七百石的禄米,生活是很滋润的。君不见白居易同志“吏禄三百石”,便能“岁晏有余粮”了嘛!

  唐廷专门设置了维城库来供应诸王月俸,虽然某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支亲王可能会被克扣,但像他这种天子亲弟,还是能按时足数发放的。

  按照前世的记忆,李韩列出了自己的“装备采购清单”:《大唐六典》、《通典》、《国史》。他急于了解大唐的各项制度与政情,这是他能想到的所有书目了。

  ——————

  何士忠行囊里装的,便是李韩采购的“装备”。一进门,他便看到自家大王身着一身月白色绫衫,裹着黑色幞头,正坐在几案前一动不动的发呆,像极了传说中的明器唐三彩。

  “大王!大王!”

  “你回来了?”何士忠的呼唤将李韩从回忆中拉了出来。看到他背上鼓鼓囊囊的行囊,李韩目光中闪烁着兴奋之意。

  何士忠一面打开行囊,从里面拿出一个一个的卷轴,摆在几案上,一面答道:“大王,刘判官说,这回只买到了《大唐六典》。《通典》和《国史》实是买不到。”

  李韩闻言,略有失望。不过何士忠接下来的话又让他打起了精神。

  “刘判官说,这两种书都存于宫中,私家很少有收藏,更不用说市上了。他建议大王找江王太妃疏通下,说不定能弄到。他还说了,虽然没买到《通典》和《国史》,但他购入了一批笔记小说,里面多有国朝典故,相信大王会喜欢。价钱和以前一样,多收五分。小奴不敢做主,特向大王请示。”

  江王太妃就是李韩这具身体前主的生母,时不时会送一些宫中的吃食给“李涵”。在原主残存的记忆里,她好像跟皇帝的郭贵妃相熟,所以在宫中有一定的活动力,是李韩现下唯一可用的人脉。或许,这是一个破局的好契机。

  思虑再三之后,“唐三彩”二大王蹶然而起,说道:“何士忠,你去告诉刘判官,他的笔记小说我全要了,多给他七分书价。但他得帮我给母亲传两个话:一是请她帮忙找下《通典》和《国史》;二是请她找下郭贵妃,帮忙向阿兄说一声,我想习武!”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