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苦修文武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韩从承欢殿出来,便立刻去了集贤院。一是因为承欢殿和集贤院离得非常近,只隔了一道宫墙;二是因为李韩对这位皇帝“大哥”并不信任。

  从今日的交谈中,李韩明显能感觉出皇帝还有几分孩童心性,并没有一个天子该有的稳重,反倒是年龄与天子相仿的郭贵妃要明显成熟许多。这倒也不奇怪,一般说来,女性的心理年龄往往都会比同龄的男性大上几岁。

  虽然天子今日很爽快地点了头,但没准明天他就改主意了。尤其是集贤院、秘书省都在皇城之中,很容易接触到外臣。让一个亲王自由进出皇城,按理来说是不合规矩的,难免会有“耿直”的臣子进谏。

  所以李韩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去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一头扎进了集贤院,直到城门快要落锁,才匆匆赶回十六宅。

  但不管怎么说,今日都是李韩来到这个世界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当他经过那个自己坠落过的荷花池时,竟然有心情驻足欣赏了一波荷塘月色。

  回到自己的宅院,李韩简单梳洗了一番,便躺在床榻之上,消化着今日在集贤院啃了一个下午的精神食粮。睡前复习,是他多年学生生涯养成的习惯,这个习惯曾帮他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选拔性考试中一次又一次地脱颖而出。

  他首先狠狠地吐槽了一下自己名义上的祖先玄宗皇帝。这货实在是太坑了,他找人编的那本《大唐六典》,根本就不是事实上运行的政治制度好吗?

  好吧,其实这么说是有点冤枉人的。经典的三省六部制确实是像唐六典上那样记载的没错。但打从一开始,大唐王朝的制度就不完全在三省六部制的范围之内。

  首先是宰相制度。《唐六典》所描绘的三省六部制里并没有明确指出谁是宰相。事实上,最初的宰相机关是由三高官官联席会议组成的,即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当然的宰相。

  可从太宗朝开始,不断地有资历比较低的臣子以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参与这个会议,宰相的组成开始复杂化。最终的结果是小弟淹没了大哥,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加衔的编外宰相最终取代了三省正主,成为了政事堂会议的主角。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曾在一段时间内不常置,最先被排除出了宰相机构。相对应的,是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大放异彩,而由于宰相们办公的政事堂设在中书省,故作为东道主的中书令相较于侍中有一定的优势,证据就是在安史之乱前夜出现了两位权倾天下的中书令——李林甫和杨国忠。

  安史之乱后,中书令和侍中因为能量太大不再轻易授人,所以如今的宰相班子清一水地带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加衔。一般来说,宰相定员四人:首相额外带太清宫使加衔,次相带昭文馆大学士,再次者监修国史,拖后的带集贤院大学士。当然很多时候宰相并不满员,以两到三人的时候居多。

  而除了宰相之外,各种各样的使职与差遣也在冲击着三省六部制。从高宗朝起,大量的使职、差遣开始出现,到如今已经遍布整个帝国,几乎有取代三省六部的趋势,比如主管李韩他们的十六宅使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地方的封疆大吏节度使(形象代言人为安禄山同志)、主管财政的度支、盐铁转运使、皇帝的“秘书”翰林学士、掌握禁军的“大阉之光”神策中尉等等。

  本来的三省六部制就已经叠床架屋,这些使职、差遣的出现等于在屋顶上又叠了一层,让制度变得更为复杂。其实下午在读书的时候李韩已经意识到,这些东西他或多或少的都曾学过一点,只不过考完试后都一字不落地还给体育老师了。

  但不管怎么说,他总算在通关的道路上获得了第一块拼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想改变那个“天街踏尽公卿骨”的结局,这还远远不够。但飓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的翅膀一旦开始扇动,历史便已经不一样了。

  ————————

  第二天上午,李韩继续到集贤院观书,而晌午过后,则是皇帝为他安排的私教课程——武学。

  清风殿前的毬场上,李韩望着自己的这相之外,各种各样的使职与差遣也在冲击着三省六部制。从高宗朝起,大量的使职、差遣开始出现,到如今已经遍布整个帝国,几乎有取代三省六部的趋势,比如主管李韩他们的十六宅使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地方的封疆大吏节度使(形象代言人为安禄山同志)、主管财政的度支、盐铁转运使、皇帝的“秘书”翰林学士、掌握禁军的“大阉之光”神策中尉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