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论礼第1/2段
大行皇帝小敛次日,李涵迎来了他主政以来的第一次延英议政。虽然早上刚刚举行完大敛,众人脸上都挂着疲惫之色,但新皇的登基大典就在明日,有些事情必须今日定下来。
“殿下,这是臣与两位中尉商议拟定的诸军赏格。”众人坐定之后,裴度掏出一份奏状,交与李涵。
“臣等商议,前日平定内难,首功当是殿下麾下的账内内园兵五十人,人各赐勋两转、钱二十五贯、绢二十五匹,皆给官身。左神策军殿前兵马三百人率先赴难,赐钱各十五贯、绢十五匹。其余左、右神策军长行钱各十贯、绢十匹。左右三军长行绢各十匹、钱五贯。左右金吾、皇城、威远、飞龙官健等,各绢五匹,钱五百文。”
李涵听着裴度报出的赏格,不禁感到肉疼。内园兵们是立功平乱的主力,自然该赏。可是神策军、六军还有那些南衙兵明明什么都没干,却人人都有赏赐可领。
但李涵也知道,这笔钱是不能不发的。唐代后期,各种赏赐已经成为军队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旦不按规矩来,是很可能引起兵变的。所以李涵纵使千般不爽,也得捏着鼻子认下来。
李涵提笔蘸墨,在裴度的奏状后不情不愿地写下了“宜依”二字,然后交还给了替他散财的裴司徒。
接下来,裴度又呈上了给百官的赏格,李涵也没有犹豫,马上就批了。刚刚那冤枉钱都花了,还差这个?
不过,花钱的事办完之后,裴度总算开始讨论李涵关心的议题。
“臣等与礼官商议,欲尊殿下生母江王太妃萧氏为皇太后,大行皇帝生母王太后为宝历太后,与太皇太后合为三宫太后。”
“此事便依卿等所奏。”李涵庆幸总算没有什么波折,否则母亲那里他可交代不了。
李涵知道,在自己来到大唐前的十几年,包括刚来到大唐的最初一段时间,江王太妃都是唯一关心“李涵”的人。虽然她自己在太极宫的生活也并不怎么宽裕,但却总是想方设法地将最好的东西带给自己的儿子。如今的这个太后之位,也算是李涵替这具身体的原主对她的报答吧!
“殿下,这是太常礼院为殿下新制的御名,请殿下过目。”裴度一口气汇报了三件事,此时喝口茶歇一下,由李程相公继续汇报。
此时的皇帝,即位之时常常会将名字改掉。李涵接过奏状,看到了礼院给自己起的新名字——昂。
“李相公,新君即位改名,可是为了方便臣民避讳?”李涵问向李程。
“禀殿下,正是如此。”李程点头答道。
“可寡人有一事不明,寡人的‘涵’字也不比礼院选的‘昂’字常用啊!”皇帝即位改名,往往是因为原来的名字太过常用,百姓不宜避讳,故改为生僻字。但“涵”字确实算不上是常用字。
“禀殿下,殿下之讳的本字确实不常用,但同音的‘韩’字却是大姓,又是封国之号,殊难避讳。”李程解释道。
“可据寡人所知,音同者为‘嫌名’,按理是不用避讳的啊?”李涵其实知道原因,但仍然故意问道。
“禀殿下,依照律条,确是如此。但自从高宗以来,避讳之风盛行,不但音同要讳,二名要偏讳,甚至连点画相似的字都要避讳,如今已是相沿成习了!”李程感叹道。
“殿下有所不知,就连年号都有避讳的。”窦易直在一旁插言道。
“是姚崇吧?”李涵好像记得有这么回事。
“殿下所记不错,正是开元时的名相姚公,其本名‘元崇’,后为避‘开元’年号,便改为了‘崇’字。”裴度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
“此事甚无谓,既与人不便,又滋长媚上之风,寡人欲厘革之。不知诸位相公以为是否妥当?”李涵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涵话音刚落,窦易直便蹦了起来,躬身行礼道:“殿下体恤百姓,爱人如子,宁自损尊崇以便民,臣以为甚为妥当。”
“还真是使功不如使过啊!”李涵在心中默默地想道。窦易直为了洗刷在自己心目中的恶劣形象,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支持,求生欲不可谓不满。
“臣也以为妥当,不过积习已久,恐难以遽改。”李程提出了一个可行性的问题。
“殿下,判太常礼院的司封员外郎王彦威正在殿外等候,可否召他入殿一议?”裴度建议道。
太常礼院是负责研究礼仪事务的主要行政机关,名义上隶属太常寺,实际上由太常博士主管,或以他官兼判。有资格主管太常礼院的,一般都是最为专业的礼官。
“当然可以!既是论礼,怎么能不听礼官的意见?”李涵虽没怎么做过管理者,但也知道外行领导内行乃是大忌。一听裴sp;“殿下所记不错,正是开元时的名相姚公,其本名‘元崇’,后为避‘开元’年号,便改为了‘崇’字。”裴度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