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国是(一)第2/2段
唐代中后期,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两官一般不同时设置,官高者为大夫,官低者做中丞,都是御史台的长官。
温造虽然弹劾过李涵,但李涵却十分钦佩其才能与风骨。他一直认为,这位曾经隐居二十年不出的“千里马”比他的长官独孤朗出色得多。
“禀陛下,依才能来说,温造自是足以胜任中丞之职。但他才入仕六年,擢升太速,反为不美。”裴度答道。
“司徒之言,确有道理。拔苗助长,自是不可。但温造虽出仕不久,却曾经历幕府,于实务经验上并不缺乏。卧龙一出,天下响动,岂可拘于年资。朕意,便以宫变那日之功,进其为御史中丞,段文昌仍任兵部尚书。”李涵做了决定。
“臣遵命。”裴度躬身领命。其实裴度也觉得温造完全有能力做这个中丞,只是他作为宰相,必须一晚水端平,不能倾向性太过明显。但现在皇帝乾纲独断,他也乐见其成。
“还有一事,出京兆尹刘栖楚为桂管观察使一事,还请司徒暂缓。”李涵严肃地说道。
“陛下,刘栖楚勾结前宰相李逢吉,结党为其张目,正应远窜啊!”新任宰相韦处厚第一次发言。
“陛下可是爱惜此人之才?”相比于韦处厚,裴度显得更加冷静。
“正是。且朕总觉得,此人虽名列‘八关’,却与李逢吉等人不太一样。”李涵道。
“陛下,刘栖楚固然有才,但其招权结党,亲昵小人也是实情。况且,臣等推荐的庾承宣,才能也不下于他。”裴度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朕并不是说庾承宣不好。但刘栖楚的才能,是朕所急需的,且只有在京兆尹这个位子上才能发挥作用。”
“刘栖楚类张汤,乃酷吏之属,此人在京兆尹之位,便是一柄锋利的匕首。不知陛下欲以其刺谁?”裴度瞬间便领会了李涵的意思,并尖锐地反问道。
“神策军!”李涵坚定地答道。
三人闻言,不禁悚然而惊。裴度迅速地向四周张望,却发现连一个宦官都没有。
“司徒放心,朕早已将所有的宦官全都赶出殿外了。”李涵看出了裴度的担心,向他解释道。
“不知陛下为何如此急于对神策军动手?”裴度心下稍安,但仍出言问道。神策军是京城中具有压倒性实力的禁军,一旦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朕三日前邀众卿今日来共商国是,便是为此。众卿以为,而今我大唐天下的痼疾是什么?一人说一个,不许多说。”如此大事当前,李涵反而有心情开了个玩笑。
“裴公先请。”李程、韦处厚不约而同地说道。
裴度都快被这几个人气笑了,但君有问,臣不能不答。
“臣以为,河朔骄藩,乃心腹大患。”裴度毕生的心力都用在平定藩镇之上,却最终功败垂成。对这件事情,他最有感触,也最有发言权。
“藩镇?好,李相公呢?”李涵不置可否,又问向李程。
“臣以为,吐蕃窃据河陇,陈兵十余万,于京师如利刃加颈,乃心腹大患。”李程难得严肃地答道。
大唐与吐蕃虽已于长庆年间握手言和,但吐蕃东道的十余万大军仍然在河西、陇右盘踞,居高临下,顷刻便能冲至长安。
“西戎?不错。韦相公呢?”李涵又问向新任的宰相韦处厚。
韦处厚下意识地向周围望了望,确定四下无人,才缓缓说道:“臣以为,大唐最大的痼疾,乃北司权宦!”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