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见于老大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于家兄弟两来之前流水线都是这样操作的,这种操作1:转子的外径不好控制,因为一直靠左手顶着,你能保证压力一直不变吗?左手的压力变了。转子的外径尺寸也会有细微的变化:2:效率低,每小时只能加工100个多一点的产品。

  于家兄弟两进行了大胆的改善改良,左脚踩离合器改成气缸拉离合器,带动主轴旋转,气缸通过双手启动按钮控制。双手启动按钮同时控制尾顶气缸。用气动元件节流阀来控制两个气缸的先后动作,保证尾顶先顶到,主轴再旋转。尾顶气缸到位的同时,顶开一个气动阀开关,这个气动阀开关打开后,给气给到纵向进给气缸,纵向进给气缸得气后,开始工作,实现进刀动作。纵向的进给气缸前行到位后,(有限位螺丝控制)顶开一个气动阀开关,这个气动阀开关打开后,又给气给到横向进给气缸,横向进给气缸推动中拖板完成横向切屑动作,这个中拖板横向切屑速度由一个油顶来控制,横向切屑气缸走到头后,又触碰另一个气动阀开关,此气动阀开关的作用是把4个气缸复位,松离合,主轴停转,纵向气缸退回复位,横向进给气缸退回复位。尾顶复位。完成了一个转子的加工循环。

  这个小车床改良的牛掰之处在整套动作没有用到一个电器元件,全部是用气动元件来实现这些复杂的动作。而且产品外径尺寸稳定。(肯定稳定啦,之前靠手持续的压紧顶住,现在是半自动化,用气缸顶住,谁稳顶就不言而喻了),这需要对气动元件有多深的了解才能想出来这么牛掰的气路,所以我直接给跪了,太牛了!还有,这样改良以后,效率直接提高了2-3呀,每小时的产量由100多一点直接飙升到了每小时产量400,牛吧?袁生怎么会不高兴,不喜欢,不重用他们?香港人怎么会不高兴,不喜欢,不重用他们?他们兄弟俩凭这一项改善改良,就可以在捷和厂横着走了。(他们可没有那么高调,还是那么云淡风轻的,好像做完了一件他们该做的事情一样,居功不傲!)

  又走题了。那时于家兄弟两是在研究车床夹具的问题。车床的工序中,精车好办,到精车工序时,转子中间啤了一根轴,加工的时候,夹住这根轴就可以了。轴怎么夹?主轴是中空的,一个拉杆通过来,拉杆有内螺纹,与锁嘴的外螺纹配合,通过杠杆原理拉紧拉杆,拉杆带动锁嘴收缩,从而夹紧转子的轴,带动转子一起旋转,进行加工。

  以上是精车工序,粗车与倒角就不好办了,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工序转子上面还没有啤轴,怎么夹,夹哪里,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比较麻烦的事情。当然了,人家设计出来了,你一看,这么简单,我也会。人家没有设计出来,你想得到吗?

  于老大是这样设计的,粗车主轴中间做一个带花爪的假锁嘴,用拉杆收紧锁死。假锁嘴中间打一个10mm的通孔。再做一些台阶轴标准件,这个台阶轴标准件,长20mm-70mm左右,(根据转子的长度来定)一边都是10mm,一边是3mm、4mm或者5mm等等,根据转子的内孔尺寸大小来定。

  标准件10mm外径与夹具10mm内孔紧配,安装的时候,需要轻轻敲进去,到位后,只露出3、4或者5的小轴部分。然后放入一个转子,转子内孔与小轴是滑配,转子放进去以后。左边贴紧花爪。右边的话车床尾顶顶过来,顶头有轴承,跟着转子一起旋转,为了防止打滑,顶头也做成6瓣花爪式,花爪倒一个尖角,,这样就紧紧的压住了转子,使转子承受切屑力时不会打滑。这个设计好啊,很好的解决了转子中间无轴的加工问题,装夹又方便。我们后来做的所有改善改良,都跳不出这种模式。

  小车床改善改良只是于老大在捷和电机制造厂技术革新的一部分,后续的不断接触中,于老大又给了我很多“惊喜”。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