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大撞击一周年第2/2段
其实,我并不清楚自己病了,我只是知道自己昏昏然地在冰凉的玻璃地板上睡了过去,但却像直接躺在了熔岩上,简直不要太“温暖”了。
按照我的预先设定,小龙在第3天就自行启动,恢复了全部活动功能。他没有出去找我,而是非常老实地完成我交给他的任务:熟悉基地的生命维持系统,以及解读玻璃墙上的史前信息。
在小龙的悉心照顾下,三天后,大病初愈的我同小龙一起乘坐零号返回美洲大陆去。我们首先到达古阿拉斯加,然后沿线南下。整个北美洲现在已经空无一物。我们最后来到了中美洲的古墨西哥湾大撞击点。
撞击坑早已被清澈的海水淹没。坑底上,岩石纹理看起来很像是由内向外流动的水一样,仿佛是一件了不起的巨型艺术品。在这片往复激荡的波涛中,外围两圈大撞击环和中间的一个小岛裸露出海面,阴沉昏黄的“夕阳”映出它们的棱角,与清澈的海水、宽阔平坦的坑底共同构成了一道瑰丽、悲壮的景观。
但有一点我必须强调,这里的水不像看起来那么美丽,它的水热活动极其活跃,沸腾的海水里充满了温度很高的浓硫酸。因此,我们并不准备在这里降落,而是悬停在它旁边500余米的半空,然后将一颗精灵球释放下去。精灵球探测到撞击坑底部的温度仍然高达438°C,即使是海面温度也高达236°C。更重要的是,这种状况仍将继续维持10万年之久。显然,企图在这里发现生命会显得很傻。即使是极端嗜热、嗜酸的特殊细菌,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现,虽然我很希望它们能够出现。
望着汹涌的波涛,我的眼前仿佛又走过了雄纠纠的北美霸王龙的身影。
人类的最终命运,会与霸王龙们殊途同归吗?
我想,几十亿年后的某一天,或许某个外星生命站在这颗沙漠星球上,通过一种叫做“人类遗骸”的化石,遥想着曾经称霸了地球几百万年时间的人类文明的“繁华景象”;或许,不会有所谓的人类遗骸,也不会有人造物的存在,没有外星人能够想到,这颗死寂的星球曾经存在过高智慧生命。
离开美洲后,我们朝南极洲进发。跟美洲差不多,南极洲同样被强大的冲击波扫荡得一干二净。由于气温的持续下降,原本光秃秃的南极洲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脏雪。我们花了足足35天时间,踏遍了整个南极洲大地,才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小小的收获——一窝维加鸟的蛋,共7枚。经检测,其中6枚成功受精,保持活性,另1枚冻坏了。这是我们在南极半岛一个山谷地下找到的。薄雪中,倒伏的大苏铁树、残损的鸟巢和已经死亡的鸟妈妈共同呵护了它们。
在物资即将用尽时,我们返回了基地。
今天刚好是大撞击一周年。
在这一年中,跟预想的一样,除了生存条件得天独厚的深层洞穴之外,我们在野外拯救到的幸存者数量少得可怜。按照身体大小和生活习性,我们将它们分别安排到巨塔各层。
按正常情况来说,巨塔的生命维护系统最长可以正常运转超过1000万年。1000万年后,玻璃金字塔将土崩瓦解,而地球也将会重新迎来新生命的繁荣。但是,我肯定活不了那么长时间。更加重要的是,基地的物资无法支持我的长期生存,极其馈乏的生存物资必须优先供应给那些可怜的幸存者们。
因此,我与小龙商量后,决定在这一天进入时空虫囊里冬眠,这将分为两个阶段:在100年后,我将第一次醒来,然后工作50年时间,在我69岁(生理年龄)的时候,再次进入时空虫囊里冬眠,然后在1000万年后醒来,再工作49年,剩下的日子,皮米机器人将不再支持我的身体。此时,它们本身也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期,没法再帮助我了。
剩下的主要工作,我将全权交给小龙和零号:一件是保证巨塔里的生命维护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当然也包括我和暴龙女的冬眠舱;另一件是采伐石灰矿煅烧石灰,制成石灰粉播洒到硫酸污染严重的陆地,再由自然降雨流入海洋。这两件工作的期限是1000万年。
我绝对信任我的小龙。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