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汤若望与子母炮(一)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求推荐票,求收购藏,求评分,求评论。欢迎加入QQ书友交流群,群号348042845。

  陛下我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科隆,我叫亚当.约翰“,对了,我还按照你们大明朝人的习惯,给自己汉名汤若望,字道末。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我此次来中国是传播上帝福音的,还请陛下允许我在大明传教,并提供必要的安排,上帝会赐福于陛下的。”天启皇帝一听汤若望三个字,脑海中立刻便有了印象,汤若望就是帮助后来的康熙皇帝造出神武大炮的人。他前后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七年之久,经历了明清两朝,先后被大明的崇祯皇帝和清朝的康熙皇帝启用过,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华40余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汤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继承了利氏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西学东渐之中成就了一番不可磨灭的成绩。

  1619年7月15日,汤若望和他的教友们抵达了澳门,被安置在圣·保禄学院里。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土地,便开始精心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中式房屋,并潜心研究中国经史和伦理,寻找其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中,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但有些狂热的传教士们,认为利玛窦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玛窦去世之后,开始改变利氏的传教路线,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感与怀疑,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被驱逐,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

  1622年夏天,汤若望换上了中国人的服装,把的德文姓名“亚当“改为发音相近的“汤“,“约翰“改为“若望“,正式取名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取道北上。

  1623年1月25日到达北京。汤若望到北京后,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认为利玛窦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在利玛窦去世之后,开始改变利氏的传教路线,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感与怀疑,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被驱逐,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