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共鸣控制训练第4/4段
(二)以口腔共鸣为主的共鸣特点
口腔是人类语言构成的重要场所,是形成语声的最主要的共鸣腔。清晰、圆润的字音是咬字器官吐字后经过口腔共鸣而产生的。口腔主要提供泛音共鸣,如果能够出色地运用它,那么字音的清晰、饱满,音色的明亮、圆润就有了保障。但也要注意,口腔不要开得太大,口腔共鸣并非越强越好,要适度,不然会使泛音贫乏,字音模糊不清而产生“音包字”的现象,影响字音的清晰度。作为语言艺术工作者对口腔共鸣的运用要灵活,要根据节目的形式、内容、对象、场合进行变化,调节共鸣的比重。
(三)以胸腔共鸣为基础的特点
胸腔共鸣也叫“低音共鸣”,它起“基音”的作用,决定发音的音高。其特点为浑厚、结实、有力。在影视作品创作中,演员一般都采用自然声区(即中间偏低一点的)来进行角色的塑造。因为这部分共鸣作为“底座”,声音就不会虚、飘,会显得扎实、圆润、宽厚一些。对于女声来说,声音偏高者居多,尤其需要加强胸腔共鸣,使单薄的声音增加一些色彩。但是要注意胸腔共鸣的运用也要适度,胸声过多会使声音发闷,影响字音的清晰度。
二、共鸣控制的感觉
由于艺术语言发声采用的是声道共鸣的方式,从感觉上有一根弹性声音柱,从小腹拉出来经胸部垂直向上又经口咽部转而向前,沿着上腭的中纵线流动,“挂”于硬腭前部,透出口外。
这时候脊背直而舒展,颈前部肌肉放松,保持咽管通畅。胸部放松,吸气不要太多,吸气太多不好控制,容易感到胸口憋,声音出不来,不利于胸腔共鸣的调节。胸部放松的时候能感觉到胸部的振动感,声音像从胸部响点透出来。当声束经口咽出来的时候,要适当打开后槽牙,感觉上下牙没咬在一起,下颌能灵活地运动,这样声波才能通畅地到达口腔,并沿着上腭中纵线前行,向硬腭前部流动冲击,使声音挂在硬腭穹隆处,再流出口外,声音听着明朗、润泽,发音也省力。但是共鸣要调节好,首先要调节好气息,气息控制直接影响共鸣的运用。比如,高泛音共鸣需要小腹对气息的控制较紧,加强气息的密度和压力。低音共鸣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气量,但小腹的控制却可以稍松弛。中音共鸣虽较省气,但也需要一定的密度和流量。因此,要调节共鸣,就要先调节好气息,气息调节顺畅时,共鸣往往较充分。
三、共鸣控制的基本训练方法
(一)胸腔共鸣练习
1.用高、中、低三个声区发单元音uü的延长音,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状态,及不同声区胸腔共鸣的强弱。尤其是发ü音时把手放在胸前,可较强地体会到胸腔振动的感觉。
2.发上声字来体会胸腔振动的感觉,发慢一些。如“米”m“海”höi。
3.发hèi、ha由低到高一声声弹发,体会声音从胸部发出来,胸部响点随着声音高低的弹发而上下移动,同时还可以体会膈肌的运动。
(二)口腔共鸣练习
1.发a、i,感觉气流越来越集中到硬腭前部,从听觉上感到声音越来越集中.
2.打开牙关,发复韵母ai、ei、ao、ou,体会声束沿上腭前行,“挂”在硬腭前部的感觉。或者用“飞”这个音来体会硬腭发响的感觉。反复发“飞”,能感到气息集中打到硬腭的响点,越发声越集中越响亮,可以逐渐地体会气息与共鸣之间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把握共鸣的变化,并且用于角色塑造。
3.发较短促的 ba、bi、bu、pa、pi、pu,ma、mi、mu,使声束打到硬腭前部,这时鼻腔也有微弱的振动,可体会一下微量的鼻共鸣。ba、ma两个音用中声区短促发时,胸腔、口腔、鼻腔的共鸣结合得非常好,可反复发试着体会。
(三)音高变化的共鸣练习
1.拔音练习,由最低拔向最高发a、i体会共鸣状态的变化。
2.绕音练习,用a、i由低至高螺旋形上升,再由高至低螺旋形下降。
3.用阶梯式由低到高、高到低的方法发数字一到七,从音高变化中体会共鸣的变化。从中声区开始,一、二(二比一高)、三、(三比二高),一直到七;从中声区开始,一、二(二比一低)、三(三比二低)往下发一直到七,有的人可能发不到七,只要能体会共鸣的变化就行。
四、共鸣运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艺术语言表达要求声音纯正,音色优美,所以声带的运动情况及音响要求就不同于生活语言,它要求使用适合本音的共鸣腔。共鸣腔要是超出了本音的范围,音色就会改变,本音就要走样。如果光增加声带的紧张度,而共鸣腔仍保持自然发音状态,嗓子就会增加负担,音色就不好。正确的方法是,共鸣腔的运用一般要比生活语言扩大一些,只要共鸣腔的大小能对声带的调节起作用,两者配合恰当,发声的效果就好。
2.在发音过程中,口腔开合的大小与声带松紧的配合要恰当。一般发高音时,声带的紧张度随声音的提高而增加,气流的冲击力也加强了,口腔的开度更要随着声音的上升而逐渐扩大,这样才能提高发音效率。如果口腔的开度小就不能适应高音的共鸣,反而阻碍气流的通畅。在发低音时,声带较松弛,闭合不紧,挡气作用不强。如果不适当地收缩口腔,保持口腔肌肉的均衡紧张来控制气流,气流就会无节制地出去,声音就会松散,难以得到共鸣。所以无论发高音还是低音,共鸣腔的肌肉都要保持均衡紧张状态。
3.每个音的共鸣都有自己的特殊方式,这个方式是舌头高低伸缩变化形成的。发音时,每个元音都有特定的“舌高点”,“舌高点”在前,前腔就小于后腔,共鸣后的声音偏前。而“舌高点”在后,后腔就小于前腔,共鸣后的声音偏后。要使高音清晰,势必发音部位要准确,“舌高点”要明显、突出。因此,口腔中舌头的位置决定了共鸣腔的状态,有什么样的共鸣状态,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发音靠前的人,口腔开度要扩大,使“舌高点”略低略后。用“哥挎瓜筐过宽沟·....”(声母练习部分有)这个绕口令来纠正很有效。发音靠后的人,口腔开度要适当收缩,使“舌高点”略往前移。用“西巷有个漆匠,七巷有个锡匠.....”(声母练习部分有)这个绕口令来纠正发音靠后的毛病。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