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了吧第1/2段
我今年39了,虚岁40,我看很多人写作年龄是从小学开始算的,那要这样算的话,我大概写了三十多年了。
实际上在我心里,大概是写了20年左右,之前的作文啊,小诗啊,随感啊,我统统都不算。除了作文偶尔被老师当做范文在全班念以外,全都属于一个人的自嗨,还怕被家人看见,跟做贼一样。
高中时候看见同学文章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我也试了几回,但没什么卵用,用当时流行的词,叫“石沉大海”。
真正开始写文大概是在大学时候吧,那时候有个榕树下,就是你们知道的《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常常混迹的网站,我常年见他们的文章挂在首页,相对于宁财神,我更喜欢当时的李寻欢,他的文字更有灵气一些,当时的我,并不懂什么灵气,我只是更喜欢看他的文章,有位作家说过,什么是好文章,就是不断地吸引你读下去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当时的榕树下人才济济,写文相当传统和专业,且互动性很强,只要你的文字发表了,就会看到有人给你留言,留下自己的感想,这对一个写文的人来说,吸引力无疑是致命的,当一个人的倾诉有了反馈,就像完成了一次聊天,打破了只要不发表,就一个人自嗨的怪圈。
于是我也跃跃欲试,投了几篇稿,当审核通过,发表出来的时候,那种兴奋是无法言语的,像是得到了某种肯定,更像对之前坚持的写作一个交代,一次证明。
看着读者感受着我笔下人物的感受,看着他们的建议,看着他们的支持和肯定,我感觉我像是上了瘾,于是写下一篇,再一篇。没有一分钱稿费,就像很多人说的,为爱发电。
紧随着毕业的,就是就业,南下打工的我,暂时放弃了写字,但是阅读的习惯始终没有丢弃,我甚至认为,我打工的经历就是日后写作的素材,以至于有时候,我有种我是在体验生活的错觉。
打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有足够的钱去买之前想买又舍不得买的书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从旧书摊上买了很多旧书。如今在我的书架上依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我书架上的书,我基本上都是读过的,一遍,两遍,甚至三遍,譬如《围城》,譬如《三言二拍》。
辗转了两个城市打了半年的工,我大约读了几十本书,有下班时间看的,也有上班时间偷偷摸摸,或者明目张胆看的。其中就包括《鲁迅文集》《张爱玲文集》《挪威的森林》,路遥的《人生》,甚至《金瓶梅》。
偶尔也去榕树下看看文,但在我回到家乡的时候,榕树下人气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新看的纸质版的《悟空传》就是出自榕树下的今何在的手笔,也不知道,安妮宝贝和我同在榕树下写文。
我用半年的时间准备在家考试,在这半年里偶遇了家乡论坛的蓬勃发展,并一头扎了进去,没用几个月,就写成了名人,拿精华拿到手软,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精华挂在首页,那时候的首页,只有十个不到的推荐位,直到论坛关闭,已经被传言为精华拿的最多的人。
那时候流浪的蛤蟆,开始写网文,天涯崛起,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出版,其实另外一本神书,蔡春猪的《**时期的爱情》才是网文届的无冕之王,只因题材和写作方式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永远也不可能出版,他是我见过写作方式最接近王小波的人。后来,他去了电视台,做了综艺节目,直到前几年,出版了一本《爸爸爱喜禾》,应该是大卖了,但是内容却是写他自闭症的儿子,不要说他自己,就连我这个粉丝都无法接受,幸运的是,我终于又可以看到他的文字了。我偶尔去天涯混混,但是大神太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回到了家乡论坛继续自我膨胀。此时,和我同台竞技的写手“章无计”转战天涯,两年后,担任舞文弄墨版主,《生于七十年代》出版,同期与他一起大火的,还有恭小兵,著有《少年犯》,以及蜘蛛,就是《十宗罪》的作者,最近在起点看到了他的《十宗罪续集》,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入驻了起点。而章无计和恭小兵已经销声匿迹,不知道是换了笔名,还是放弃了写作,听到他们最后的消息,一个是自己做起了传媒公司,另外一个先是入驻了家乡的省级报刊,开了专栏,之后又做起了生意。
此时的我,依然在家乡论坛,笔耕不辍,直到它的倒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