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第七章第十节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现在,明朝已到风雨飘摇之际,如不迅速建立辽东的军事防线,京城的陷落,只是旦夕之间的事。这是人所共知的,皇上急了,身为大明臣子的东林党人也是有责任和义务振兴大明的。然而,东林党人此时此刻都做了些什么呢?

  最要命的是,向皇上提出建立关宁防线的还是东林党人之一的孙承宗,而且杨涟也公开支持孙承宗,这让东林党人怎么公开提出反对呢?

  每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祖国面临危难时刻,都会挺身而出走上报国之路!自诩为清流的东林党人,这时完全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事实上又怎么样呢?

  别说出钱出力,就是在朝堂之上喊上几句那样的口号都难,这就是官僚士大夫的诟病。

  至于说臭名昭著的大太监魏忠贤,他虽然在客观上鼎力支持了孙承宗的关宁防线的建立,那也不能说明他是有多么的爱国、多么的高尚,一是因为皇上对他的压力,二是魏忠贤为了保住自己权力的载体。

  尽管说魏忠贤不高尚、不爱国,但是,通过这件事情,却可以看出,魏忠贤至少是一个面临重大事情的时候,还是能够看到大局,并且擅于决断的。

  并不是因为这次魏忠贤走在了东林党人的前面,就说魏忠贤在大事面前不糊涂、擅决断,而是魏忠贤在以后的几件大事面前另有绝佳的表现,那是后话。

  就在魏忠贤监督户部去征江浙富商的赋税,就在孙承宗每天都在全力制定如何建立关宁防线的时候,朱由校又听到了一种与此极不和谐的声音。

  不知何时,一个观点悄然无声的在朝堂上下流行开来:孙承宗的关宁防线,就是压垮大明朝的一个稻草!

  他们说:本来明朝的财政就已经十分吃紧,现在再建立关宁防线,无疑要增加巨大的财政负担。按照孙承宗的设想,将来在辽东戍边的明军大致得有十万左右,人吃马喂,每个月都得消耗多少银子?说是救国的举措,还不如说是亡国的根源。

  朱由校不是傻子,当他听到这种传言之后,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

  正当朱由校坐在龙椅上苦苦沉思的时候,他看到,在他的正前方出现了一个模糊但却又是十分熟悉的身影,这个身影在慢慢向他走来,越来越近……

  等到朱由校能够看清楚对方的面目时,他的心不禁又兴奋得加快跳动起来。

  “臣杨涟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杨涟已经跪倒在地向朱由校行礼。

  朱由校急忙站起身:“杨爱卿平身,赐座!”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