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姜小白来也一牧民之道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尤其是管仲提出物质是民众一切活动的基础,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明确的指出首先要让民众生活生存的下去,才能进一步去引导四维,建立规范,吃饭都成问题,怎么搞别的呢?

  管仲能把这些与国家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东西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非常不简单。

  但是,为什么称为牧民之道,而不是爱民之道或者使民之道呢?

  这里有很多问题,譬如说牧民,它包含了爱民与使民,爱民者能使民,能使民者懂得牧民之道。

  牧民,就是统治管理,这里的内容多了。

  看下面这个故事,虽然在正史中没有特别记载,但是史料中有很多的传说。是关于齐国开国之祖的姜太公的。

  太公杀华士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太公最初到齐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体上因其俗简其礼,这与管仲治国的牧民之道是想通的,管仲主张从民所欲,与民好恶,道理是一样,管仲应该是继承了姜太公的思想。

  那么从民所欲,并不是完全的任其自由,一定是有限制的,这就需要“牧民”,从所欲是一方面。譬如华士,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就是清高的隐士之类,人称其贤。

  太公召之不至,于是杀了他。这事周公怎么认识呢?

  周公说,华士是个高人啊,隐士,为什么把他杀了呢?

  太公意见不同,华士为人高傲,不臣不友,那我怎么管理他呢,他若愿意做臣子,我有办法,愿意做朋友,我也有办法,但是他都不愿意,那我作为齐国君主,面对这种人没有别的办法,找他来做官,也不来,这不是高人,这是逆民,如果姑息迁就,那么人人效仿他,国君的威望何在,谁又把国君放在眼里呢?

  这种人放任自行,不利于国家管理,所以必须杀掉。

  你想做高人可以,远离世间不要蛊惑民众,造成坏的影响。

  这就是姜太公的理由,对不对呢,有他的道理。

  这也是牧民。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