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抗秦第1/1段
《楚世家》·末代四十年·楚考烈王·合纵抗秦
楚考烈王在的时期被人称为一个中兴期,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楚国正在进入没落期,因为烈王后不足四十年,楚国亡于秦。或者说是楚国最后的回光返照,一则灭鲁,一则合纵五国抗秦。前后来看,这个功绩应该算到黄歇的头上去,黄歇即春申君。史家对黄歇的评价很高,在战国四公子中首屈一指,甚至认为其他三位比起春申君来自降一档,不能与春申君相媲美。
为什么这么讲呢?主要是考烈王即位前后完全依赖于黄歇一人,差不多可以说维持楚国这一段中兴期的正是他黄歇。顷襄王时他主张亲秦,考烈王时也沿袭了这一国策,不同的是楚国往往以割地赂秦的方式维持亲密关系。
从秦国讲,正希望看到这个局面,故而腾出手来兵指赵魏韩,远交齐国,黄歇北伐灭鲁就是在秦赵大交兵的时候完成的,长平之战极大的消耗了赵国力量,这个时候能有实力抗衡秦国的也大概只有楚国了,所以在秦国继长平之后再一次包围赵国的时候,发生了最后一次合纵抗秦,但是只有五国,齐国远在东方,因为过去的联国伐齐,与诸侯不睦,懒得搭理这些事,没有参与。
这次合纵颇有趣味性,楚国原打算坐壁上观,没想到赵国出了一个毛遂,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赵国派出以平原君为首的使者前往楚国求援。
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从“日出”谈到“日中”,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据《史记•平原君列传》载:毛遂于是拔剑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说:“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考烈王羞愧难当,“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
回头看毛遂的一番话确实慷慨有力,直指问题的关键,更是鲜明的提出赵国亡下一步就是楚,而且秦楚世仇,不思复仇反而与秦为亲,天下所羞。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正所谓“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考烈王亦觉耻辱,最后同意春申君带兵援赵。有人提出这是考烈王演给秦王看的一出戏,表示势非得已,其实想多了。合纵援赵,本身就是撕破与秦国的外交关系,这与演戏不演戏有什么区别?
不过这次合纵以失败而告终,参与合纵伐秦的国家有韩、赵、魏、楚、燕五国,以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黄歇执掌军事。五国军队一直攻到函谷关。当秦军出动时,五国联军皆后撤,无功而散。此次战役是战国合纵抗秦的尾声,它不仅没有能遏制住秦的扩张,反使东方各国更趋瓦解。在失败面前,总会各有各的理由和抱怨,这也恰恰是列国合纵抗秦始终不能取胜的原因。列国间今日为亲明日为仇,秦国连横各个击破,不吝钱财权位,以诱惑各国权臣,导致其合也兴奋,其败也互怨。
鲁国就是在整个时期被楚国所灭,对楚国来说失之于秦,收之于鲁,楚国正式取鲁之地,并将鲁顷公迁封于莒,而以荀卿为兰陵令。此后六年,楚收回莒,将鲁顷公迁到卞邑,贬为庶民,八百年鲁国一旦绝灭。
韩、赵、魏、楚、燕五国合纵攻打秦国,楚考烈王为纵约长,春申君为主谋,由赵将临武君庞暖为大将。魏加认为临武君庞暖不能担当此任,因他曾被秦军打败过,心里仍有余悸,建议春申君换将,但春申君不听,仍由临武君庞暖率韩、赵、魏、楚、燕五国军队攻秦。五国联军到达函谷关,秦国派强大的军队出关迎击,联军大败而归,考烈王归咎于春申君。
这次合纵抗秦恰恰是春申君命运的转折点。这之后春申君渐渐失宠,几年后考烈王一死,春申君也因为纠缠于国内的政治斗争被谋杀。一代兴楚能臣就此殒身,楚国也苟延残喘,很快就亡国绝祀,天下归秦。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