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转败为功的勾践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越王勾践世家》·勾践(5)

  先要抛出一个问题,伍子胥的存在有没有可能成为勾践复仇的障碍呢?如果说有,这要建立在吴王信任伍子胥的基础上。伍子胥对吴国的壮大可谓重要的功臣,尤其在阖闾执政期间,功绩显赫,在吴国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勾践范蠡的隐忍之计,伍子胥早已看破,并且力谏吴王灭越以除后患。子胥言於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照理说,伍子胥的眼光确实厉害,吴国真要想志于天下,吞并越国是为首要,吴越毗邻,留一个炸弹在身边,难免有失。

  问题是吴国战胜越国之后,勾践愿意以仆臣身份侍奉吴王,这给了吴王极大的满足,加之吴王野心膨胀,意欲北上中原称霸,在自己的任期内让吴国绽放辉煌。基于这一点,吴王跟伍子胥发生了路线上的分歧。吴王要伐齐,伍子胥主张乘胜灭越。伍子胥走的兼并路线,吴王只想称霸而已,不灭人国。这就给了勾践后来奋发的机会。

  子胥谏曰:“……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甪也。原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在赦免勾践与伐齐的事上,伍子胥与吴王的分歧增大。吴王不满足于打败一个小小的越国,他希望能如他的老子阖闾伐楚一样更威风一些。

  伍子胥为人刚烈,同时也自恃功高,在与吴王路线不一致的时候也曾要死谏,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伍子胥的失败在于与太宰嚭的政治斗争,准确的说是太宰嚭不满意在吴国的权势,希望能代替伍子胥掌控吴国大政。而伍子胥与吴王的分歧给了太宰嚭机会。

  越大夫种曰:“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後三年吴其墟乎!”

  这是太史公笔下伍子胥第三次力谏吴王,这一次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其中关键的原因是乃使子胥於齐,闻其讬子於鲍氏。吴王正有志中原,而手下第一大臣却里通外国,激怒了吴王

  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於是吴任嚭政。

  太宰嚭如愿执吴国大政,正如勾践所说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勾践征求范蠡意见,是不是复仇的时机到了。范蠡表示“未可。”吴国有没有伍子胥并不重要,当初越国上下伏低做小是为了等待时机,这个时机是什么呢?吴国北上中原争霸,越承其弊,这也看得出越国的综合国力的确逊色吴国很多,难以正面争锋。

  《越王勾践世家》•勾践(6)

  黄池会

  客观的说,黄池会是吴王夫差执政时期最为重要的大事。说大事一面是吴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吴国在西破楚、北败徐、齐、鲁之后成为东南一霸。于是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这次会盟吴王带兵参加,而且几乎是倾国之精兵,想来夫差对这次会盟志在必得。实话说,到了春秋末期,诸侯争霸这套把戏中原国家已经玩够了,只是在名义上还考量的东西。但是对于新贵国家如吴越反而蒸蒸渴望,这很大程度上对吴王夫差产生了巨大的诱惑。这次黄池会吴王志在必得。

  是以吴国精兵从王。吴军“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这次会盟主要是晋吴之争。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晋提出吴先歃(主盟)的明确条件:吴必须去王号,称公。于是夫差去王号改称“吴公“,主盟黄池大会。但是其他史料对于这次会盟有不同的认识,其中《左传》详细记载了晋国先歃血的过程,说明是晋国成为了盟主。《史记•吴太伯世家》亦记载“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复仇

  当然,黄池之会并没有给吴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加速了吴国的灭亡。黄池之会达到了吴国北上称霸的目的,但也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这是夫差所始料未及的。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加,而且几乎是倾国之精兵,想来夫差对这次会盟志在必得。实话说,到了春秋末期,诸侯争霸这套把戏中原国家已经玩够了,只是在名义上还考量的东西。但是对于新贵国家如吴越反而蒸蒸渴望,这很大程度上对吴王夫差产生了巨大的诱惑。这次黄池会吴王志在必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