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回 长安貂帽旗亭酒 樊榭芒鞋古寺诗第2/2段
“要解决秋汛,就得在宁夏青铜峡,蒙古的张盛公建立水库,春汛需要在河口,天桥,河曲建立水库。同时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要派出专门的团队去河套炸冰,黄河是二月春汛,那么就从正月开始炸,保证水量缓步聚流。二是要在黄土高原多种植被,恢复先秦时期的森林,防止水土流失,这大概需要三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
“只有做好了这些事情,才能治理黄河的下游。要在三门峡,小浪峡也兴建水库,截止泥沙。大家知道藩镇准备修建从郑县到汉口的铁路,为什么不选在开封呢?并非是咱们拿不下开封,因为那里是黄泛区,从太行余脉开始黄河就成了地上河,就是由于泥沙太多。我们要花三百年的时间清除泥沙,争取让黄河变成正常的河流。”
赵刚微微点头,他发现自己这个中原总督的职责不是一般的大。哪怕只是做前期准备工作。
“泥沙要怎么治理?”
陈柯说道:“从出海口开始治理,让挖泥船一点点的从河床上挖掘运走,然后逐步深入内河。这个构想,我曾经和南澳那边商量过,南澳缺少泥土,可以让他们组织工作队实行。本土把黄河的下游河道承包给他们,他们实行三自一包,即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留河道,包干到队。治沙和掘沙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几百年后,黄土高原得到了治理,河道自然就畅通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国本土方面也要极尽配合。如果治理有了成果,黄河河道开始降低,那么河坝也需要同时修筑调整。因为水压和大气压强不同步,河道的增减会造成河坝的内决,所以河南方面以后要专门开设学校,培养治河方面的人才。总之治理黄河是一个长期的,需要诸多部门精密协作的工程,至少要几百年,十几代人的努力。”
夏国相长吁了一口气,忍不住笑道:“郡主做的事,总是只开个头,然后把功业留给后人。你在位时什么业绩都没有,当不了千古一帝了!”
陈柯也笑道:“我自己倒是无所谓,可惜苦了你们这些人了。原本在史书上,应该有夏国相,赵刚,还有许多了不得的人物,大吹特吹!结果跟着我,都成了无足轻重的过场。”
赵刚说道:“臣不在乎这些东西。能办点有用的事,比那些虚名重要多了。”
众人边闲聊,边沿着河岸慢慢走着。
赵刚又问道:“以郡主的意思,咱们的事业如果要再推进,需要先解放的是西北?”
陈柯说道:“理论上说是这样。中原地区,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起码要过一两代人才能稳定下来。湖北的闹腾算是安静了,关中跟河南保不定又在酝酿什么事端?我们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老百姓尽快读书明理。我相信中国人民是有力量推翻封建专制的,咱们的藩镇也消化得了这几个省。”
夏国相想了想,说道:“郡主,如果要平定西北,臣弟倒有一个想法。”
陈柯心中一动:“你是说……王吉贞?”
夏国相说道:“郡主说得不错,臣弟说的就是王吉贞!王辅臣去世后,交付了甘陕兵权,朝庭为了安抚让王吉贞作为平凉提督一直留在宁夏。如果不出所料,王吉贞如果死后,朝庭肯定会解除他儿子的兵权。我们何不……”
陈柯停下脚步,不由得又回忆起许多久远的事情。
清朝并没有设立单独的宁夏省,只有提督。
而王吉贞所在的宁夏和平凉二府,基本上就是宁夏省的地界。平凉与关中邠州如今是接壤的,如能收编王吉贞的势力,藩镇就能将宁夏也纳入版图。
赵刚也说道:“郡主,宁夏乃是塞上江南,西北中枢钱粮之地!如果真能收复宁夏,上至蒙古,下至甘陕,就都是唾手而得。夏将军所虑确实不虚呀。”
陈柯回过心神,说道:“我能有今天,王吉贞帮了很大的忙,说起来我还欠了他一个天大的人情。只是平西王和王辅臣父子当年旧有积怨,只怕这件事情不好去谈。”
赵刚则是说道:“若是冒昧去谈,当然不行。不过王吉贞年事已高,总得给子孙后代留条路子。说句不中听的,如果没有郡主,他也当不成山大王,平西王欠他的人情郡主也算还了。”
夏国相也说道:“是啊,况且上一代人的恩怨,郡主和王吉贞也不用过于计较。臣弟手下的几个弟兄,和王吉贞,杨溢之在年轻时都是一起滚过死人堆的。有机会咱们就过去看看,慢慢把交情套回来,王吉贞是个聪明人,会想明白的。”
“行,那大家就治理中原,慢慢解决这些事。我还得回昆明一趟,海外的船队在年底就要回了,我要尽早安排海外领地的事情。今年太后七十大寿,我过年的时候还要去北亰。”
陈柯用手挠了挠头,发现自己暂时清闲不下来了。
“郡主放心,这里有我们。”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