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休得胡说,大师方外之人,怎是这般无理之人?”

  为了大家族的面子,苏长生不可能任由小孩子胡说八道没大没小,但又真心觉得苏若水那小崽子说的话太让人解气了,即便说了训斥的话,也没有丝毫训斥的意思。

  “既然这样,贫僧惟愿小施主能学会独善其身四个字便好,其他再多的话恐怕小施主也是听不进去的,告辞。”

  被顶撞的老和尚倒也有一份一代宗师的矜持,没有跟苏若水一般见识,只留下这样一句话就走了。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真可谓大家风范。

  只是苏若水此时心高气傲,大概觉得此时此刻的乱世圈不住他这条跨越时间长河的过江龙,好高骛远的觉得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那真是谢谢大师的提点了,大师您慢走。”

  不可一世的苏若水抬着他高傲的头颅,挺着七尺、、暂时两尺的胸膛理都不理说教他的老和尚,苏长生只能上前送别,摆出大家族该有的待人接物,不至于礼失旁人。

  经历义玄禅师的事情,苏长生算是看出来苏若水确实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戾气颇重。一千多年前,老子创立道家学说的时候,其中心思想便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家门派几千年没出过如这小子一样离经叛道,行事说话暴戾不留余地之人了。

  为了苏氏一族的千年门风,也为了苍生少个祸害,苏长生给苏若水最严厉的管教,布置最繁重的功课,力求把这颗还没来得及长大的祸害掰正过来。

  然而《礼记·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率性”就是顺从本性,不假人为的思索,三思而后行本就失去了人的本性。《道德经》曾曰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人类社会是大自然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个世界就掺杂了很多人为因素,再无法有纯粹的自然之道了。

  苏长生的严厉只是对于他来说的严厉,对于苏若水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凡定了规矩就一定有漏洞存在,而他现在生活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怎么寻找这些漏洞,并去挑战那些框架住他的规则。

  其实苏若水是个没什么野心的人,带着前世的记忆又活一遭,他并未想过要用那些记忆去改变什么。老和尚说希望他独善其身,他其实本来也是这种想法。那天口出狂言完全是因为话赶话过了过嘴瘾,他从未想过要付诸现实。前一世,他的童年很苦,这一生,生在朱门望族,若是能做个终日不学无术,斗鸡走狗的二世祖,便是上天对他最大的恩赐了。

  荀子论及人性,其本质恰好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苏长生是个老学究,面对极有可能变成未来祸水的苏若水时,他觉得唯有严厉的教育才能是他向善。

  只是苏公子励志做个纨绔的样子太认真,气得老父亲每天怒发冲冠,恨不能打死这个不知死活的败家玩意儿。

  有读者指出佛道问题上我写得不够严谨,改了一下。还有就是书名从头收拾旧河山取自岳飞的满江红,这里我主要还是会写主角团如何在乱世尽力去守护国家,主角自己不会当皇帝。大背景是唐末,不会改变历史走向,也就是说主角其实努力了,但还是未能改变历史提前结束乱世。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