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戎王天成第2/2段
小良初见秦相公,感觉此人气度不凡,日后必成大器。遂抱拳回礼,率军离去。
小良回到义渠故地,他立即派人联络了乌氏戎,这些年乌氏戎投降了秦公。寄人篱下,苟延残喘,得到义渠人的投怀送抱自然乐意。小良在乌氏戎那里,用从镐京劫来的金银财宝,买来大量的牛羊、粮食和兵器。小良的军队中有周军的降卒,组织他们开荒种地,其他的戎人暂且无战事,每人按户主分给牛羊,让他们在黄土大塬上放牧。
人的智慧无穷无尽,他们利用山崖挖掘窑洞供人居住。从军中挑选能工巧匠,将他们在中原各地学到的农耕种植和建造房屋的技成术,传授给戎人部众。夯土围墙筑城,伐木搭建房屋。就这样戎人有了自己的农田牧场和居住地,一个初见雏形的戎人部族在这里扎根,并逐步繁荣稳定。
待这里所有的戎人生活稳定下来,小良不遗余力,打算去漠北寻找犬戎失散在那里的部众,还有久居榆次地区的义渠人,将他们全部迁徙到这里来,共同生活发展壮大。小良的家眷及许多犬戎人的亲属还尚在漠北的苦寒之地。如若长期不管不顾,他们必然要遭受北方的娄烦、东胡的袭扰。
这里的一切安定下来,小良嘱咐戎人小心谨慎看管家园,随时防御外敌入侵,自己亲率五百轻骑,昼夜兼程赶往漠北。为了谨慎期间,他们绕开了晋献公的地盘,在漠北的千里草原上,打出了犬戎的旗帜,用犬戎人特有的暗号将藏匿在四处的犬戎人召唤出来。看到小良领兵归来,犬戎人非常吃惊。根据败逃回来的戎人讲,戎王在镐京全军覆没,这些日子大家提心吊胆,唯恐外族再来侵犯,几乎没有人敢去远处的牧场放牧。
小良眼前一亮,那一对戎人姐妹领着两个孩子也在人群中出现了。有两年多光景没见面了,虽然小良对他们的感情有些冷淡,但毕意他们是夫妻,对小良顺从忠诚,从不娇柔做作,虚伪贪婪。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和睦幸福,这正是小良所希冀的戎人具有的醇厚朴实的优秀品质。两个孩子挣脱母亲的手跑过来喊:“爹,爹…”
小良问:“你们这些日子生活可好?有没有挨饿受冻?两个孩子说他们在姥爷家,一切安好!只是母亲时常掉眼泪,以为你永远回不来了。”
小良抱着孩子亲一口,猛然间发现大儿子已经长成个半大小伙儿,个头见长。小儿子也壮实,长高了不少!他欣喜地说:“一切都是谣传,我不是好好的吗?这次回来就是接你们走,往后我们永远不分开了。”
两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撒娇跑走了。小良感觉自己找回了失去的一切,重拾信心,为了自己的孩子,要让所有的戎人过上好生活,他立志一定要让戎族部落繁荣昌盛,发展壮大。
小良召集所有的犬戎部众说:“犬戎的北边有娄烦、东胡和匈奴,南边有晋候占据着太原大部,强敌环伺,根本就没有犬戎人的生存空间。动员大家迁移到泾水、洛水流域和草木茂盛的黄土大塬上,那里更适合戎人放牧,还可以耕地种田、夯土建房筑城。为了打消戎人的顾虑,小良把随身携带的全部银钱分发给各部族长老,命其即刻动身迁徙。惊扰了周边的强敌,恐怕夜长梦多,节外生枝。
凡迁徙的犬戎人,让各地的千夫长带人来领,有父母亲人者则归其所属,按人分配牲畜、粮食,一起劳作、放牧成为该千夫长属下的戎民;那些无亲无故者,或儿子为国殉职者,则由小良迁往义渠故地安置,抚恤生活。就这样一个犬戎部落变成了千夫长统领下的军事机构。戎人完成了部族制向军事制的过渡,为日后的义渠军事强国奠定基础。
这次迁徙结束后,小良探知秦襄公占领了关中平原以后,正忙于西蜀和姜戎交战,根本无暇西顾他趁着天赐良机,顺势攻占了北地郡,就连晋献公的上郡也在小良的酝酿之中。他将北地郡收入囊中,这支戎人军队一下子声名远播,不断地有大荔戎、朐衍戎、绵竹戎慕名前来交好。本是同宗同源,结盟自然天成一家人。
为了增加人口,小良鼓励本族戎人与外族人通婚,建立健全戎人的奖惩机制和法令。凡有能力多娶妻多生子者,每生一男丁,奖励羊一只或价值相等的粮食;多畜牧收益多者,奖励粮食或金钱。有了足够的粮食或金钱就可以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凡耕种粮食者,多劳多得,除了上缴本千夫长之外,其余均可折算成牛羊或金钱供私人支配。
小良颁布的法令是在犬戎法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们虽然有自己的领地,强大的军队和众多的戎民,但是没有明确的国家称谓,在外族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无名的游牧部落而已。曾经的犬戎因戎王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而兵败镐京,已经臭名昭著,不好再去延续。如今落脚在义渠故地,小良灵机一动,这或许就是天意。他又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义渠人。”那重建义渠国,恢复义渠王的称谓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