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章 大开眼界第2/2段
忠尧忙向余子信拱手行礼道:“晚生忠尧见过前辈。”一抬头,看见有大殿左柱书写楹联“星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右柱书写楹联“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
余子信哈哈一笑,欣喜道:“勿须多礼,公子妙手回春,救了我的书童,今日有缘得见,实乃三生有幸!”余子信将忠尧上下打量了一番,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不过转瞬即逝,旋即便恢复了平静,然后微笑不语,直直地注视着忠尧。
忠尧发现余子信看自己的目光有些异样,心里犯起了嘀咕,也将余子信细细打量了一番。余子信鹤发苍苍,两鬓斑白,深衣圆袂方领,曲裾黑缘,头戴缁冠幅巾,冠簪,足蹬黑履,腰间系着青色大锦带,岁月的风霜在脸上刻下道道褶皱,似乎在诉说着沧桑的故事,但眉目慈祥,笑容可掬,给人一种和蔼可亲之感。
半晌,忠尧被看得有些不自在,便试探着问道:“先生,我们以前可曾见过?”
余子信捋着胡须,笑着摇了摇头:“不曾见过,只是觉得公子长得很像老夫一位故人,眉宇间不经意流露的英气实在是如出一辙。”
“哦?无巧不成书啊。这位故人现下何处,不知是否有机会见上一见?若有缘相见,想来也是美事一桩吧。”忠尧呵呵笑道。
“敢问公子哪里人氏?家中长辈可还健在?”不知为何,余子信竟刨根问底起来。
忠尧心里思忖道:“先生问我这个做什么?询问门庭出身,难不成有女儿还待字闺中?额,好像也不对,先生年纪这么大,女儿我得叫姑姑婶婶了吧!莫非还有孙女……人长得美,果然是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啊,嘻嘻嘻……”想到这里,心里像灌了蜜似的,说道:“晚生巴蜀人氏,家中高堂唯有母亲尚在。”
“哦——”余子信闻言,长长“哦”了一声,眼中的光似乎有些黯淡了下去,旋即又说道,“贵门葛天大师乃我平生挚友,当年他位列四象尊使,天启后破境直达圣使浑天境界,便是在此处。”
“啊,葛天大师?!”忠尧猛地吃了一惊,心里默念道:“就是昆羽宗的传奇人物葛天大师么?竟然和面前这位余子信前辈是故交挚友……”
余子信似乎百感交集,回忆起了一些往事,侧过身,上前两步,单手负于身后,仰望长空:“是的,弹指一挥间,斗转星移,故人一别,已天地悠悠,几近二十载……”厦门同安复原了一个“水运仪象台”,去厦门旅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一睹“世界时钟之祖”的真容。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期由苏颂领导创制的一座集计时报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显示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天文钟,是北宋科技发展高峰的重要标志。相关资料显示,水运仪象台驱动系统中的天衡装置与欧洲 17 世纪出现的锚状擒纵器在设计原理上非常相似,但比锚状擒纵器早了六七个世纪,水运仪象台因此被誉为“世界时钟之祖”。 从那么大的报时钟,到钟表、手表,再到手机计时,以卫星上的原子钟为时间基准,回首“观天授时”的数千年历程,从河图洛书定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开始,再到二十节气,再到月、日,时辰、刻,搭建准确的“计时”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系统工程。理解了这些,就明白了为了农耕吃饱饭,在“观天授时”过程中如何由天文产生数学(测日影、计算记录等),再由数学衍生出物理等学科的故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有的技术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来的,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技术飞跃。如果谁之前什么技术积累和底蕴都没有,突然有一天就“有了”,那么他就肯定值得怀疑。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