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2 章 巷街见闻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哦,原来是麻沙本……”忠尧笑着微微颔首,忽然问道,“唉?麻沙本不就是建本吗?建本不就是闽刻本吗?”

  听到这里,那店小二只得尴尬地笑了笑,知趣地停下了紧跟的脚步。

  他没有想到自己班门弄斧,竟真的碰上了一个行家。

  摆脱了那店小二的纠缠,忠尧与云婀大步流星继续向前,须臾,拐进了甜水巷。

  这甜水巷又是另一番景致,离翰林医官院也不远了。

  二人路过甜水巷时,恰遇官府所差的少壮“淘渠人”身着青衣,沿门通渠,一路过来正在疏浚(jùn)阴沟下水道。旁边,停着街道司专门配备的洒水车。

  “公子,这些人穿着打扮似乎都是开封府中的杂役,我们还是小心些为妙。”云婀的警惕性很高。

  “哈哈,你跟我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也学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忠尧呵呵一笑,安慰道,“别紧张。”

  “公子曾说过,小心使得万年船嘛!出门在外,凡事得谨慎。”

  “哇,这什么时候说的,你还记得?”忠尧微微一惊,叹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看来,以后还是要少说,可千万不能随意承诺啊。”

  两人继续向前,经过那五六个淘渠人身旁时,忠尧扭头瞥了一眼,低声道:“这淘渠看起来是件芝麻绿豆大的小事,然而却每年逢春必做。”

  云婀不解地问道:“为什么?”

  忠尧瞥了一眼路边停放的洒水车,耐性解释道:“若是不把下水道淘干净,疏疏通,待夏日炎炎之际,但凡稍许堵塞,定会臭气熏天,还会滋生许多蚊虫,令周围百姓居民烦不胜扰。”

  云婀点了点头:“哦,原来如此。看来,开封府管理这百万人口的都城还是下了番功夫的。”

  忠尧边走边说道:“那是自然,这全天下也没几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殊不知,一座城人口暴增后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占道摆摊、水道系统、污水排放、城防治安、粮物存储、饮食问题等等,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

  前面经过的几条巷子,如果你稍加留意,都会发现每条巷子中都有一口甜水井。邻里街坊通过遍布城内的水井取水,用扁担挑着木桶去打水、运水,回家后还会将水烧沸后再行饮用,谓之‘煎水’。一有玷污,人皆不食。”

  “哦,原来,我们不喝生水的习惯就是这么形成的。唉?那些外邦人呢,他们也习惯饮‘煎水’吗?”

  “不,他们鲜少有这个生活习惯,据我所知,他们直到今日,仍旧习惯吃凉水。当然,饮茶除外。”

  “对了,公子,汴京这么多人口,每日定要产生许多垃圾,还有大量污水粪水,这些东西又如何处理呢?”

  “此事说来话长,自周朝起,城中便有了专门负责洒扫的条狼氏,《周礼·秋官》云:‘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十六人。’朝廷一方面安排专人清理,一方面制定律法,禁止百姓居民随意乱扔垃圾。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战国时,商鞅变法有这样一条律法:‘弃灰于道者,黥(qíng)。’所谓黥(qíng)者,墨刑也,便是以刀刻凿人肤,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以此为耻。

  若按秦律,这脸上刻字可就不是刻一个、两个字了,乱扔一次被抓住了就刻上一行字。譬如,某年某月,谁家的某某在路上扔了什么东西,如此一来,别人都看得见,知道受了墨刑的人都干了些什么‘好事’。

  严苛峻法,本以为可以吓阻那些有意乱扔垃圾的居民,谁料,一上街,居然发现满大街都是满脸刻字的人,唉!全都乱扔垃圾了。”

  “哇,乱丢个垃圾就要遭受如此酷刑?”云婀大吃一惊,急忙拊膺定神,“真是吓死宝宝了!还好没生活在商朝或战国时代!”

  恰在此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童手中举着一片烂菜叶子,从忠尧面前经过,似乎要走到对面扔到水沟里。

  一个年轻的母亲急忙从身后追了上去,口中大声说道:“不能乱扔,不能乱扔!”

  忠尧呵呵一笑,对云婀道:“看见没,不能乱扔啊!宋承唐制,对于随意倾倒垃圾者,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责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

  “啊?在本朝,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占道摆摊、水道系统、污水排放、城防治安、粮物存储、饮食问题等等,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