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吏治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邹玉明话说得很漂亮,人也很识趣,眼力见也不错,知道接下来没他什么事了,眼神略带深意地瞥了三个衙役班头一眼便告辞退了出去。

  张策转到书案后面,把椅子拖回书案边,一屁股坐了上去,用眼神扫视着被他刻意留在最后的三个人。

  三个班头此前一直低头看着地面,这会其他人都走光了,感受到张策眼神扫来,顿时感觉手足无处安放,神情是既紧张又惶恐,身上虽然穿着御寒的衣物,但脸上却爬满了汗水,后背也一阵阵地发凉。

  张策把三班衙役的头头留在最后,是早已做好的决定。他从离开大同府城后便不断地思考如何破解洛县的危局,他做的预案,目前为止都还处在轨道中。

  这些衙役大多是没怎么念过书,甚至没念过书,跟那些读书人出身的吏员比起来,要容易对付得多。先利用六房司吏老于事故这一点,让衙役以为这帮司吏在知县面前都唯命是从,他们就会被戴上第一重枷锁,不敢随便跳脱。然后再在他们面前把“前县太爷”——典史邹玉明赶去驻守巡检司,让他们以为知县可以随意就把“前县太爷”打发了,就更不敢跳脱,也就戴上了第二重枷锁。然后张策再用甜枣来给他们上第三层枷锁。

  当然,以上只是张策最理想的预案,很可能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的想法。

  整个过程中,如果六房的司吏不配合,跳一两个出来说这也困难那也困难,那张策就只能先把后面的计划放一边,想办法杀只鸡骇骇猴以后再接着执行计划;如果连典史也不配合,那张策就只能放弃这个计划了。

  备用的计划是用自己私人的银子来练个三五百个乡勇出来,等鞑靼人来打秋风的时候,利用职务之便再把典史手上那一百多乡勇也抢到手中。典史怎么办,当然不能让他离开县城,这辈子都不可能再让他离开县城了。典史死后巡按御史那里怎么交待,管他呢,谁让这典史不识趣呢。既然在这个时候选择跟自己对着干,那就是想要自己的命,对于想要自己命的人,当然先整死他再说,至于以后的事,活人难道还能让尿憋死不成。

  还好事情没有超出自己的意料范围,现在是对班头们诱之以利的时候了。

  看着眼前这三个冷汗涔涔的班头,张策开口道:“老爷我来自湖广咸宁。在咸宁,无论皂班、捕班还是壮班,都有他们来钱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轻松的就是拿着牌票去敲诈。不管是捕拿牌票、催粮牌票,还是完全不相干的牌票,只要从怀里拿得出牌票那些泥腿子们就说不得要破财免灾。

  “但这洛县境内,据老爷我所知,有产业的民户已经没多少了,十之七八都是缙绅的佃户,咸宁三班衙役可以在民户身上用的手段,在洛县乡绅身上可不怎么行得通。想必你们手头也并不松泛,怎么样,想不想行事照旧又能赚点银钱花花?”

  三个班头你瞧瞧我,我看看你,一时闹不明白这位县太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全部沉默以对。

  对此,张策也不以为意,提问道:“你们谁知道城外那些民堡,每月给乡勇的柴薪是多少?”

  犹豫了下,壮班的班头开口答道:“县内的民堡招募乡勇的待遇大抵跟旗军一样,离县城最近的余庄堡,堡里每月给一石米。要是家里没产业还可以租余氏一族的田地来种,乡勇闲时操练,忙时还可以回家帮忙。”

  这就是明朝的士兵待遇了。不过,卫所的旗兵虽然理论上也是每月一石粮,但能不能拿足一石实在不好说。民堡里这些乡勇不算租地的产出,光是民堡付的工钱,养活个两三个成年人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算上田地里的产出,一家老小是饿不死了。

  张策轻哦一声,又问道:“此前县里募的乡勇又是怎样的章程?”

  回话的还是那个壮班班头:“也是每月一石粮,可以租官田。”

  张策道:“看来官田的租金比民田的高呀,不然怎么都跑到民堡去了?”

  “这个……这个……”壮班班头知道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

  (壮班班头心想:收藏和推荐可以给你,但别的嘛,哼哼,看你更新给不给力了。)明清两代,吏员都属于末流,地位连“不入流”都比不上,但他们的破坏力却着实惊人。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