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班头第2/2段
当然,这个办法太粗放了,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实验结果也完全谈不上严谨,但对于这些大多数人见都还没见过的农作物,这么实验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毕竟张策要的实验结果并不是怎么种才能提高产量,而是什么时候种才能避免减产。
主意打定,张策回到书案旁,把信纸折好装入信封,并未封上。让门子把徐介叫来,把信递给他,让他把信封好并连同京城买的铜镜一起寄回去,如果他也要写信给家里的话,信中只能报喜不许报忧。
徐介拿着信离开后,已是正午。
张策匆匆用过午饭后便找来阚致远和张末,带上皂隶出门。
先转到吏廨,点了在承发房值守的典吏,让他随在身边,一起出了县衙,往南面的城门楼方向走去。
张策打发皂隶先去南城门通知那边的巡守衙役,告诉他们县太爷要去查看城防。
然后开始问承发房的典吏关于各地文书收发的事情,让他把近期的往来文书拣些重要事件概要的说一下。
典吏说近期本县最大的事件莫过于知县老爷到任,其次便是设置洪涛山巡检司的事情。
其他的倒也有两个大事件。
一个是前几天刚收到的邸报,登莱巡抚袁可立谴总兵沈有容对金州的建虏用兵。
另一个是半个月前布政司衙门递下来的朝廷行政令,因陕西各府遭遇不同程度旱、蝗灾害,好几个县田地里的禾苗要么全部枯死,要么全部被啃食干净,逃难民户众多。
邸报上言明,除河南与沿途的州县需谨慎防范外,其余陕西周边各方向的地方官员如也遇到流民过境,需妥善处置。
听完典吏的讲述,张策告诉他,以后收到的邸报文书,都要分门别类整理出来每天送到二堂去,然后就让他退下了。
此时的县衙吏员,分为司吏和典吏,一般来说司吏为主管,有二石五斗米的月俸,典吏则是地位要低司吏一等的附属办事人员。
像六房的管事都属于司吏,后来吏员增加了数倍,分管某事的吏员也属于司吏,其余办事人员属于典吏。
也有例外,像承发房的主管就是个典吏,不受六房节制。
包括六房在内的各个办公室组成了县衙的基础行政框架,可以完整地支撑起县衙的运作。
如果主官不熟悉各方面的情况,很容易被他们中一个或几个办公室的主管欺瞒,甚至全部联合起来,直接架空知县。
张策虽然是穿越人士,却对明朝每一个时期会发生什么事情并不大清楚,但做为一个后世人和一个文科生,对吏属和胥役充满了警惕。
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怎么分化他们,怎么压服他们,然后把各房管控在自己手中。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成的,必须一步一步潜移默化,还得时时小心谨慎,并且做到一定程度的体察民情,不求即时建功,但至少不能被这些人掐住脖子。
几人一路行到城门楼上,在南城值勤的衙役有六个,都是捕班的快手,领头的那个把人叫齐迎接县太爷到来,然后便和皂隶一起跟在张策身后,随时听候吩咐。
城墙的基座有三丈多宽,顶部算上女墙,厚度有近两丈,容纳数人并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城墙上往西走,张策从快手口中得知了往年鞑靼人攻城的主攻方向,还有墙上那些经过修补的地段被破坏的时间与修补过程。
一路走走停停。
鞑靼人主攻的方向,似乎是南墙和西墙,两面的墙到处都有烧灼痕迹。
等绕到北墙时,因为这一段墙有一部分在山坡上,所以这段城墙有一些阶梯。
张策从快手口中得知了北墙修成半圆形的原因,那是因为山坡上有一眼活的泉水,平常的出水量可以供应一城之人用水,为了把这眼泉水井完全包入城中,建城时便依着山势把城墙修成了圆形。
北面城墙因为在山坡上,除了最顶部有一片平整的空地外,其余大多数地段都在斜坡上。
因此北墙没有遭受过战火,同样的,北边也没有建城门。
洛县县城只有东、南、西三个城门。
东墙情况比南墙和西墙要好一点,上面比较干净,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东边远处是茫茫丘陵,几片丘陵夹出的峡谷地带是连成一片的农田。
详细地巡视完整座城池,半天时间就这么匆匆过去。
(刚回县衙,便有衙役来报:老爷,有人没收藏,有人手里还有推荐没投,是否捉拿?)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