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演武第1/2段
张策往下望去,见是壮班班头在坡下面,双手作喇叭状喊话:“老爷,乡勇都到齐了,该去演武场了。”
张策这才想起自己还有正事要处理呢,抬头看向东方,太阳已经高高升起。从晨光破晓到现在,怕不得有一个时辰了。他可没忘记自己的背后还有鞑靼人这条催命索,时时刻刻牵着他的神经呢。
四周的树林里还飘散着不少彩色线条,散开的更多,但想到那个老人的话,今年以来这水井的神奇景象每半个月就会出现一次,那似乎也不用急于一时,而他目前的第一要务是招募和训练乡勇,不能本末倒置了。
主意打定,叫上意犹未尽的张末,施施然下了山坡。
一路行到演武场,三百多名乡勇早已聚齐,其中一部分正坐在围墙底下躲避着阳光,另一部分则三三两两聚在演武场上晒着太阳。
张策一走进演武场便有人开始喊话,让乡勇们集合。
等他走上高台上的时候,演武场中出现了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
一是其中一队人已经站队完成,虽然队伍站得不是齐齐整整方方正正,却也队列分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列队伍右边,乱哄哄挤成一团,人数比这边要多一倍的另一群人。
张策止住场下的喧闹,重复了上次跟那批老乡勇说的废话和乡勇的薪资待遇问题,然后道:“本县只要能守城的兵,不需要你们武艺过人,不需要你们冲锋陷阵,甚至不要求你们奋勇杀敌。
“本县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两个:一是纪律;二是勇气。虽然对你们有这两个要求,但这两个要求也不会强人所难。
“能听令行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被别的人和事干扰,就是本县要求的纪律;站在城墙上不害怕城下敌人,站在墙后敢把踩着楼梯往上爬的敌人推下城墙,面对弓矢火铳不临阵脱逃,就是本县要的勇气。”
大概是以前都没听说过这样具体的当兵要求,乡勇们听张策说完后就开始闹哄哄地讨论起来了。
张策现在其实心里是有些浮躁的,毕竟刚经历了水井异象这样的事情,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何况他还想探究一下那些被他吸入的彩色线条是什么,到底有什么作用,对人体有什么帮助。看着下面乱成一团的乡勇,他心里也乱成一团麻。
好在张策总算头脑还有一丝清明,知道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强行压下大脑的躁动。
把身边的壮班班头叫过来,问他道:“原乡勇是如何编制的?”
班头道:“与通行的营兵编制同,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张策道:“这下面还有几个队正?有没有哨官?”
班头道:“哨官没有,跟着邹典史去洪涛山了。队正倒是有两个。”
张策道:“把这二人叫上来。”班头应是,下去叫人了。
张策在左卫城的时候就已经对营兵编制有了一定了解,除了壮班班头刚刚提到的比较通行于各地营兵系统的编制外,还知道戚大帅的练兵编制,另外还有徐光启几年前在通州的练兵编制。
戚继光的编制是十二人为队,三队为旗,三旗为局,四局为司,二司为部,三部为营,每营三千人左右。
徐光启的编制是五人为伍,五伍为队,五队为哨,五哨为部,五部为营,每营三千多人。
每个人练兵都有目的,戚继光前半生主要是抗倭,后半生在辽、蓟两镇,防御鞑靼人。
徐光启在通州练兵是打算收复辽东,虽然没有成行,但目的是这个。
不同的人用兵,不同的目的用兵,编制就有可能不相同。
张策强迫自己沉下心来,开始思索城墙上的防御体系和哪种编制较为适合洛县的城防。
因为城墙比较狭窄,人数少,多层级的指挥相对灵活一点,通行的营兵编制和戚继光的编制都适用。
如果再结合目前招募到的乡勇总数,用戚继光的编制更适合些。
主意打定,张策决定先编定三个局,也就是三个由一百零八人组成的队伍。
营官设置管理一队十二人的队正、管理一旗三十六人的旗官和管理一局一百零八人的百总。
至于管理四个局的司一级的把总,一来目前只有三个局,组不出一个司,二来张策打算自己来兼领这个把总,统管这大半个司,所以暂时不另设。
壮班班头把两个原来乡勇的队正叫到台上,二人对张策恭敬行礼。
张策仔细打量二人,这俩人都身着皮甲,后背挎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