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难民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张策问衙役道:“有多少难民想要入城?”

  衙役答道:“我们去城上看了一下,城外面停留的有三四百难民,到城门口来说要进城的仅十余人。”

  张策道:“你去把那个崔相公请到这里来,其余人等让他们在城门候着。吩咐守门的差役们,拿些清水给他们解渴,其他东西,一概推拒不予,待我见过这位崔相公后再说。”

  衙役应是去了。

  张策让人搬来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摆在台上放好。

  过不多时,衙役领了两个人过来。

  其中一位头戴方巾,身穿宝蓝绸直裰,脚踏白底厚方靴,面容癯瘦,唇上两缕青髭,颌下一簇山羊须,年纪约莫四十岁上下。

  见到张策坐在桌旁看他,便抢上前来行礼,张策起身与之叙礼后分宾主坐下,跟着崔秀才一起进来的青年男子,仆役打扮,站在崔秀才身后。

  张末上前来奉茶后,也站到张策身后候着。

  问了台甫来历后,张策得知,这秀才姓崔名庆昌,一路从陕西布政司延安府青涧县过来,跟着他一起过来的,都是陕西的受灾百姓。

  原来,这青涧县的知县也是个新上任的,只比张策早了半年到任。崔庆昌因为熟读《大明律》,对刑讼判案非常熟悉,被新任青涧县知县聘为刑名师爷,一路跟着到青涧上任。

  本来到陕西北边当官都是属于苦差,但青涧在黄河边上,县内又有一条黄河支流,情况倒还算好,田地收成等等都不错。今年来,陕西各地府县接连受灾,大多是旱灾。青涧县在黄河边,没受旱灾却受了虫灾。

  按惯例,只要县衙开仓赈灾,再向朝廷申请减免税役,这些受灾的地方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不曾想驻守长城边的榆林卫闹出了乱子,靖边营的一位武官,因为军饷总被克扣,今年又受了灾没了屯田收成,便拉起一帮落魄军户闹起了叛乱。

  这伙叛军先杀了守御千户,一路向东劫掠,倒是拉起不少人来。

  四月抢到青涧县,白天里让人乔装进入县城接应,夜里偷开了城门把县城占了,闯进县衙把知县抓起来砍掉了脑袋。

  崔庆昌见势不妙提前躲了进来,趁乱逃出县衙,又趁着这伙叛军开门抢掠进城百姓和过往商旅之时偷跑出城。

  出了城后,没经历过这些的崔庆昌慌乱间一路往南,到了渡口未及多想便逃过河去,到了山西平阳府才感觉安全了一些。

  一直到了解州城里住下,才开始有闲暇思考接下来的打算。

  本来准备先回老家诸暨,再给亲朋好友写信让他们介绍工作。

  刚到平陆,打算第二天去前边的茅津渡,从那过河进入河南,就听客栈里的人说河南那边严查过往行人,没有通行文书文谍的统统被扣了。

  崔庆昌逃得匆忙,一应身份证明全都丢在了青涧县衙里,看来河南是暂时去不了啦,只能选择绕路。

  河南去不了就先去河北好了,先从太原府过河北真定府,再从真定府南下回家。

  前往太原府的路上,陆陆续续遇上许多与他情况差不多的人,以青壮为主。

  大多数是陕西受了旱灾和蝗灾出来逃难的,也有一部分是受了榆林卫叛军影响出来避祸的。

  这里面有一些是青涧县的乡民,有几个乡民识得他,便邀他同行。

  崔庆昌出来得匆忙,只带些许行装和一个使惯了的仆人,见难民人多,路上也好照应,便一路同行到了太原。

  到了太原一打听,才知道连固关也戒严了,去真定府的路也截断了。

  没奈何,只能继续北上,直到进入大同,抵达洛县。

  张策听了崔庆昌的这一路的经历不由一阵唏嘘,心道难怪他这绸缎衣衫看起来都已经有些破旧了。

  但崔庆昌真正让张策感兴趣的却是他的祖籍和他的职业。

  诸暨县属于绍兴府辖下,后世有个职业是与绍兴府挂钩的,那便是崔庆昌的师爷职业,所谓“天下师爷出绍兴”是也。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至少要到了清朝以后才会有人说出这句话,现在从绍兴府出来的师爷即便也不少,但肯定还没有后世那么大的规模和名气。

  即便如此,张策也动了请崔庆昌当幕僚的心思,emsp; 这里面有一些是青涧县的乡民,有几个乡民识得他,便邀他同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