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猜测第2/2段
要想讲明白明朝对官员士绅的优免政策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只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明朝给官员士绅们免掉的是徭役里的杂役,不是赋税。
最开始是朱元璋定的优免,他觉得让官员的家人去给另一个官员抬轿子有失体面,不符合他优待读书人等精英阶层的初衷,便免掉了这个阶层的部分杂役。
因为优免并非不管一个家庭人口多少都完全免除所有的杂役,所以后来对优免的细则做了相应的说明和限制。
所谓的免田多少亩,免丁多少口,并不是说多少亩田不用缴税,多少口丁不用缴税,而是免掉这么多亩田和这么多口丁上面所应该服的杂役。
这么说可能不是很清楚,很多人还是搞不明白,依附在人身上的杂役很容易理解,田地也有杂役就不好理解了。
简单点来说,就是明朝的杂役除了按成年的丁口来分派外,还有一种分派方式,就是按缴税的多少来分派,缴纳的税越多,分派到的杂役就越多。
越有钱的人家就越应该多分担徭役,这是朱元璋最开始的想法。
到了明朝后期甚至出现免田几万亩十几万亩的记载,但这仍然不是免税,也不是为了优待官绅,最终目的仍然是让田地多的官员士绅多服徭役。
这里边的内容相当多,也相当复杂,咱们这是小说,不是科普文章,就不多说了,大家知道优免免的是杂役不是税就行了,更多内容随便查查相关研究文献就能知道。
废话了这么多,再来说回壮班班头所说的“勾甲完税”。
勾甲就是勾里甲正役,也就是按黄册点检轮值到的里长和甲首去把税收上来。
但明朝末期其实里甲制度已经败坏得差不多了,如今乡村的话语权大多是掌握在士绅豪族手中的,大部分的正役也要落实在他们身上。
其实壮班班头的提醒没多大实际作用,士绅豪族想要逃税,就两个方法,一个是隐瞒田亩,二是拖欠税粮。
隐瞒田亩肯定是跟上一轮清丈土地时的吏员勾结好的,多出的田亩都没有登记在册,或违规使用了大小尺。
除非张策安排信得过的人再去重新丈量,不然发现不了问题。
但想要重新丈量土地目前无法做到,里面涉及到的利益也好,关系网也罢,都不是一个新任知县能处理得了的。
至于拖欠问题,江南就很出名了,清朝时的“奏销案”,先不管他是政治事件还是经济事件,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江南士绅从明朝开始就确实有拖税、欠税和瞒税的行为。
至于说如今的西北有没有,反正从史书上的财务报表里看不出来。
所以说壮班班头的提醒作用不大,反而是他对张策示好靠拢的意义更大一些。
张策问班头道:“后山水井处的异象你可知道?”
壮班班头有些惶恐,道:“小的知道,初一时未思及此事,因此未提前和老爷说,好在老爷也已知悉。”
张策好奇问道:“既然知道为何没见你在那里?”
班头道:“几年前就去过好几次了,并非每次都能得到眷顾,得到过好处的此后身体康健,不去亦无影响,因此许多人都并非每回都去,只有百姓当中,心性淳朴之人才会每回都要前往祭拜。”
张策点头,心道:“难怪那天早上没见到这些衙役,看来也是不知道怎么吸纳灵气的。如此看来,这帮子衙役可以考虑一下争取进自己的阵营,邹玉明不在意他们,而我各方面都缺乏人手,教会他们吸纳灵气的法子就能很容易收服他们了。”
转念又想:“这灵气具体怎么用我还不知道,邹玉明是肯定知道的,目前我的实力应该比不了他,也不知道他对我带一大帮子人去那吸纳灵气是什么态度,会不会翻脸?
“他们的实力到底强到什么程度,也是个未知数,不知道凭着三班一百多号衙役,能不能跟他那三十个弓兵掰一掰手腕?唉!太多未知变量了,这个险不能随便冒,搞不好之前的知县就可能因为这件事跟他起的冲突,最后被他给谋害的。”
张策想到这一个可能,把自己也给吓了一跳。
但仔细想一想,这个可能性还真的非常大。
不然没道理连续三个知县都死在守城战中,还有一个临阵脱逃。
他从大同府一直到洛县,这一路过来的所见所闻,以及从他人口中得知的鞑靼人对待攻城的态度来看,鞑靼人屡屡攻破洛县的可能性非常低。而且最可疑的,还是驻守营兵被调走,操守官被查办。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