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赋税第1/2段
张策一边看纸上记录的文字,一边听崔庆昌的解说:“洛县有官田三百二十顷,民田一千零六十顷。山西田课每亩五升八合,一千三百八十顷田应课粮税八千石。官田田租每亩二斗,三百二十顷应收租粮六千四百石,官民田共应本色课税租粮,额一万四千石。”
略停了停,等张策稍稍消化这些数字,崔庆昌继续道:“辽饷摊银每亩九厘,官民田共应征银一千二百四十两,除此之外,差役折银预计也仅千两,商税几十两,盐、铁矿税暂时都没有。辽饷摊银必须起运京师,能存留县库的银两,不过千余之数。”
张策听明白了,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虽然酒、醋和农桑绢课杂课税等没有计算出来,但明朝赋税占大头的是田税,其次是盐税和商税。
从这几样占大头的赋税应收数字来看,要按他的标准养活目前招募的这五百多名营兵,是不可能的。
且不说这些应征的税额里面能不能全部存留在洛县,单就存留钱粮的用途,首先要负担的是官、吏和县学等部门的俸禄支出,余下的就算可以存留,也可以用于营兵的军饷发放,但朝廷也不会允许他随意给营兵开出远高于其他营兵的薪俸。
崔庆昌道:“钱粮之事可再想其他法子,如今却还有一件棘手之事需要明府马上处理。我观明府招募青壮之时用的是乡勇的名义,这却是要改一改的,给府上的文书,需确定他们为守城营兵的员额。”
接着崔庆昌给张策解释了一番,张策才弄明白原来乡勇属于差役。
如果招募的非临时性乡勇,而是常驻性质的乡勇,那这些乡勇就如同巡检司的弓兵一样,要么当成徭役来应役,如果不想应此徭役,就要折工食银上邀给官府。
从对这些事件的处理上面,就暴露了张策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新官上任完全没经验,二是穿越人士有很多思维误区。
好在除了阚致远这个同样的半吊子外,又聘请了崔庆昌这个真正的师爷,虽然他精通的主要是刑名方面的事务,但他年已四十,近二十年的衙门办差经历,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对县衙里各方面的事务多多少少都是了解的。
张策依照崔庆昌的说法,写了一份文书,把招募到的营兵数量写明,着重提了一下洛县无守御军户所,提请重置驻守营兵,并强调守城营兵已在加紧操练,数月内便能成为守备力量云云。
写好后便赶紧让人把文书递送了出去。
把文书递出,张策才想起来找阚、崔二人过来的目的,刚要把对邹玉明和洛县破败的猜测跟二人说。
阚致远却先开口了,他道:“前次明府提及想要烟叶种子,学生当日便给曲沃好友写了书信,昨日收到了好友回信。学生的好友不仅遣了一位家人带来了种子,这位家人还是种植烟叶的能手,可以指导我们如何种植。”
张策闻言大喜,虽然刚刚崔庆昌说钱粮慢慢想法子,粮是够用半年以上的,钱也可以先把粮折色(折银)收取,先顶上半年左右,总体来说,不急一时半会。
但现在最缺的是银子的进项,能越早有个进项就能越早解决钱粮的问题。
尤其是在他还许诺了每个守城兵每月给一两银子这当头,这笔银子上面是不会同意让公家来出的,只能从张策自己的口袋里掏。
阚致远这位好友姓张,跟张策是本家,是个比阚致远要早几年进学的秀才。
张策让阚致远把张秀才的家人叫来,询问了许多关于烟叶的事情,比如烟叶的种植条件,生长周期,平均亩产等等,这位家仆都一一答了。
张策又问张秀才有什么要求,家仆说他家主人希望在洛县种植出来的烟叶,全都交由曲沃张家来发卖,价格会比照曲沃当地其他庄户,不会让洛县这边吃亏。
对这一要求张策是有心理准备的,不然别人又是送种子过来,又是派家仆过来指导种植,图什么?但为了保险起见,张策还是详细问了每亩烟叶的经济效益。
家仆道:“在曲沃,每亩可收烟叶一千六百斤至一千八百斤,此为湿叶。晾晒为干叶后,大约四百斤至四百五十斤。我们张家在曲沃收购干烟叶的价格为每斤一分银子,曲沃种烟庄户一亩田每年可收入四两至四两五钱银子。”
张策大致在心里计算了一下,曲沃地处山西南部汾水边,汾水两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可以种植稻谷的,一年两熟。<子这当头,这笔银子上面是不会同意让公家来出的,只能从张策自己的口袋里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