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赋税第2/2段
如果按种粮一季二石的收成,每年两季就是四石粮,以曲沃当地粮价五钱银子一石来算,种粮每亩得银二两,种植烟叶确实要比种粮获利更多。
但张策也知道,洛县不比曲沃,大同府除桑干河河谷盆地外,其余地方的土地相对贫瘠。
曲沃一年两熟就算了,每季至少都能收二石粮食,因此当地的粮价低。洛县甚至整个大同府则不然,不仅粮价七钱一石,一年只能种一季,土地亩产也低,平均也就亩产一石的样子。
虽然刚刚这位张家的家仆说了烟叶的环境需求,只要求种植的时候温度适宜就可以,但在相对贫瘠得多的土地上,一亩烟叶田能收多少斤烟叶,张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但既然人都到了,种子也带过来了,再多纠结也无用。
跟这家仆约定了明日一早会让人带他去看看周边的土地环境后,便打发他下去休息了。
人退走后,崔庆昌道:“这烟叶是个什么物什,缘何从前未曾听说过?”
阚致远对此更为熟悉,便也跟崔庆昌解释了一遍烟叶的来由。
听完阚致远解释,崔庆昌听罢,道:“我从平阳府北上之时,路过曲沃县,倒也见到一种以前未见过的作物,其叶甚大,整株皆为青色。初时我只以为是大叶菜,用手去探抚,其叶上却似覆有绒毛,且有微微刺手的触感,当时正在逃难,倒是没寻人问个明白,但料想便是那烟叶了。”
阚致远点头道:“对,烟叶确是青色的大叶,叶片晾晒后,便可切成烟丝卷制吸食。如今在蒙古那边的牧民对此物甚是喜爱。”
解释清楚后,阚致远揭过这个话题,对张策道:“明府交待的另一件事情,也有了着落。”
见张策露出询问表情,阚致远道:“是关于商号的事情。前次明府让我去寻找可靠的商号掌柜,我写信四处打听,在已故原东家那里得到了回音。
“是我原东家长房里的族弟,长年跟着族内商号在太原与边境二地往来贸易,如今有了单独出来支撑一个分号的念头。
“他姓常,名克轻,家在太原府阳曲县,常家在阳曲县也算得上是大户人家。”
阳曲是太原府的附廓县,不仅是太原府府治所在,也是山西布政司衙门所在地。
常家在阳曲县算得上大户人家,那在太原府应该也能叫得上名号,如此说来,族中出来做掌柜的子弟有了常家的背书,信誉上自然也就更可靠了几分。
张策问了不少相关的问题,阚致远都答了,常克轻已经在前往洛县的路上了,四五百里路,大约十天左右就能抵达洛县。他便不再多问,等人到了,再细细详谈。
其余诸事谈完,张策这才有机会言及找他二人过来的最初目的,当下把他从壮班班头那得知的情况和自己的推测一一道了出来。
首先,怀疑洛县很可能是邹玉明烧毁的,其次,怀疑洛县总被鞑靼攻破的消息也是邹玉明编造的。
这后面应该是巡按御史和巡抚在操控,甚至可能还有宣大总督的身影。情况说明后,请二人帮着分析一下当前的处境,顺便一起想想有什么破解之法。
阚致远一直以来都是主要给人做账房,虽然也跑过不少地方,但于官场这些弯弯绕绕完全没法跟深谙其中门道的崔庆昌比。
崔庆昌思索了一阵,道:“未知的事物太多就无法看清全局,没有全局的眼光就无法给予我们行动指导,下一步具体要怎么做,我认为应该从解开问题的答案开始。”
崔庆昌有抚须的习惯,说了两句就开始去捺唇上青髭,又道:“需要解开的问题有很多。灵气是从何而来?灵气除了祛除沉珂之外还有什么作用?邹玉明他们的吸纳之法与明府教的吸纳之法是否相同?邹玉明对灵气的重视程度如何?”
顿了顿,崔庆昌继续道:“其实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初一和十五水井灵气涌出之时,邹玉明是否允许咱们同在井边吸纳灵气。”
张策道:“这个问题等十五的时候倒是可以测试一下,到时我们一起过去,再带上三班的班头和营兵的几个旗官,看看邹玉明有什么反应。
“如果他允许就再好不过,如果他不允许,只能再想其他办法,至多不过是等几天吸纳一次,慢一些而已。”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