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收成第1/2段
九月中旬,大同各地都收到了鞑靼人已经出境的消息。
洛县也迎来了第二个收获季,对于张策来说,这是第一个收获季。
玉米地里,看着农户把玉米棒子掰下来,堆放路边,他让杂役把玉米都拉回县城,摊开晾晒,这些都要留做来年的种子。
到了土豆地里,他亲自挖了一串土豆,仅一亩多的土豆很快就被全部翻了出来,现场过秤,五月种下一石,九月收上来十几石。
红薯的情况也差不多,一亩多地的红薯种下去,收上来十几石。
花生也只有一亩多,因为果实还需要从苗株上摘下来,所以并未称重,直接拉回县城。
总共四种作物,张策来到洛县时,也就带了三石多一点的种子,如今的收获,虽然玉米和花生都还没有称重,但只看红薯与土豆和看那些玉米地边堆放的玉米棒子的体积,就知道投入与产出比,是十足的大丰收。
张策脸上的喜悦根本藏都藏不住,笑容从早上到晚上就没有停过。
傍晚刚回到县城,便有典吏找过来,递上来几份公文。
随着鞑靼人出境的消息通传各处,躲往民堡的司吏、典吏等县衙办事人员和洛县城中百姓也都相继回城。
张策打开文书来看,最上面一份是邸报文书,上面记有鞑靼人这次入境的行程路线及肆虐后各地统计的损失,他知道这里面的数字大多数都是虚的,都是往最惨的景况报,因为他在文书找到了洛县的伤亡统计数字。
邸报上记录的这些所谓的洛县伤亡损失数据都是崔庆昌瞎编出来的,连洛县这些损失数据都没有派人来查验,可以想象其他地方的多半也没有验证过,邸报就这么登出来,想来是上面的大员想给各地的官员吃空饷和抹平亏空的机会。
后面几本公文是张策之前写给大同府的文书的回复和批示,首先认可了洛县招募乡勇改为守城营兵的行为,对洛县重新建制驻守营兵的请求则批示“再议”,至于其他讨要钱粮装备的请求,全部如崔庆昌预料的一样,回复说府库紧张无法分拨便开始打太极,让洛县自行留存税课钱粮,不足者自行筹备云云。
张策原本也没指望大同府能给洛县拨发钱粮装备,对此也没有多少失望情绪,很快就把这些公式化的东西丢到了一边。
第二天,花生摘下来,带壳一秤,一亩半的花生总共收了九百多斤,也就是说用三十斤种子种一亩,可以得到六百斤花生。但刚摘下的花生有不少水分,如果晒干,产量还会少掉一些。
这天张策叫了一位久种麦子的农夫,问了关于小麦的事情。
得知洛县往年都是以冬小麦为主,近几年才改为种植春小麦,原因是春小麦亩产要稍高一点,每亩能多收两三斗,冬小麦大多也就收到一石顶天了,春小麦一亩能收一石二三斗,对农民来说,已经算高出很多,而且春小麦生长周期比冬小麦短。
冬小麦每年八到九月间播种,来年四至五月成熟收获;春小麦每年一至二月种植,七至八月成熟收获。
往年,春小麦的种植多以辽东为主,以南地方多为种植冬小麦,洛县亦是近几年才改换,但其实还是有不少人种的是冬小麦。
张策猜测种冬小麦的应该都是士绅,他们都有隐田,不然无法解释为何能在春小麦的收获季里把粮税全收齐上来。
这个世道太乱,张策不想去管这些士绅的闲事,只要他们按时按量交钱交粮,其他的在不触及到张策和洛县现状的情况下,就暂且由他们去好了。
张策想把洛县三百顷,也就是三万亩官田全部收回来,以后全部改为雇佣农民种地,以便于统一种植。
不管是种粮食也好,种经济作物也罢,统一管理才能根据洛县的实际需求来种。
主要还是他准备改良种子,改良后的种子亩产肯定会提升,而且作物生长周期也会缩短,那么利益最大化的办法就是雇佣人来种地,而不是只收不到百分之六的课税。
当然,冬小麦一亩需要十五斤种子,三万亩就需要四十五万斤种子,以当下一百二十斤等于一石来算,需要三千七百五十石种子。
种子倒是拿得出来,县库里还有近万石粮,换一下也就是了,但他的灵气可不够改良这么多石种子,所以只能以改良多少种子为标准,一季一季慢慢收回官田。
以上次改良烟叶种子的经验来看,一单位灵气可以改良一石种子,他如今一次灵气爆发在春小麦的收获季里把粮税全收齐上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